【创·微言】多路径帮助年轻人实现梦想让煤炭发挥绿色“压舱石”作用
案例:黑龙江省内14家高校人才工作站签约授牌仪式日前在哈尔滨市人社局举行。这是在原有11家驻高校人才工作站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工作站。据悉,工作站建立后,人社部门将及时通过此为高校毕业生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助力他们创业就业。
观察:青年学子有知识、有朝气,富有创造力。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在创新的路上崭露头角。最近有报道称,贵州大学工业设计系应届毕业研究生袁建,将金属雕刻、陶瓷制作等传统技艺融入到钢笔制作之中,自主开发了20余款产品,备受市场青睐。袁建能够创业成功,一个不能忽视的前提是,从2020年起,他就入驻贵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这里组建了团队,获得创业的支撑。
如何帮助年轻人实现梦想?这个问题很大,但也可以做得很细很实。除了像哈尔滨市把政策信息岗位送到大学生手上,也可以像贵州大学那样,通过孵化基地为他们筑建温度适宜、有头雁带飞的芳草地,让他们学着飞翔。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通过被需要被重视,让每个年轻人都踔厉奋发,这是时代所渴望的。为此,各界都可以做得更多。比如科技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发文,要求部属高校、中央院所、中央企业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在各类重大创新基地平台中,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此举将增加青年学子直接参与重大项目的机会,自然有利于他们迅速成才。另一则消息是,江西一家企业将铜箔由10微米做到了4微米,这家企业实现“超车”转型的一条措施是,“引进的研发团队近一半人是研究生学历”。让青年学子在重大研发中挑大梁,这无疑是助其实现梦想的又一条通道。
案例:陕西延长石油年捕集30万吨煤化工二氧化碳项目近日在陕西榆林投产。该项目依托煤制甲醇装置及设施,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纯,用于油田驱油开采与地质封存。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
观察:煤炭是优势,不是“包袱”,关键是如何进行一场系统性的“绿色革命”。这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以煤为主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守牢能源安全,煤炭起着“压舱石”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不是将煤炭弃之不用,而是要统筹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着眼煤炭开采、加工、利用的整个产业链条,促进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深度开发。
在这方面,黑龙江七台河就是一例。这里已累计生产煤炭6亿多吨,但也留下环境欠账。而今,一场“绿色革命”正在展开:全市启动35处煤矿改扩建升级和3个新矿井建设项目,智慧矿山建设让煤矿管理正由“人管理”向“云管理”拓展,矿山普遍实现清洁生产。煤化工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带动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从焦煤到轻烃、甲醇等煤化工产品,再到石墨烯制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这种绿色之变,首先是看到了资源的价值,坚持了远近结合;其次是先立后破,通过改造,实现清洁高效开采。在此基础上,尊重市场规律,让绿色生产的先行企业得到实惠,形成风尚。其中不可或缺的,是政府建立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导向和对核心研发的支持。有对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有以应用为导向的煤化工创新产品,有碳捕集碳驱油等技术自觉,人们相信,煤炭终能成绿色发展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