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新疆“一碗米饭半碗沙”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绿色成为幸福生活的底色
“三山夹两盆”是新疆的地形地貌,山脉相隔,分南北两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的南北疆,都曾受风沙之苦。北有从春刮到冬的“老风口”、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有塔里木盆地肆虐的风沙、戈壁荒漠。
在30年前,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们过着“碗里有半斤沙”的日子。经过代代种树、代代守的不懈努力,如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筑起了65公里长的人工防风固沙林带,塔里木盆地之内有柯柯牙的绿洲、水清岸绿的泽普县等。蔓延的绿色成为人民生活的底色。
防沙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西北湾牧场配种站旧址诉说着20年前饱受风沙肆虐的往事。牧场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北部,20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沼泽,树木水草丰茂,牧民们靠水而居,放牧为生。
此后,由于过度砍伐、放牧,这一片的生态破坏十分严重,沙漠腹地的流沙以每年2.8米~3.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侵蚀人类的聚居地。大片粮田被沙漠吞噬,地下水位也开始下降,聚居于此的牧民只能一再迁徙。
从地理位置来看,奇台县距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只有14公里,“照当时的速度发展下去,不到20年,整个县城都会成为一片黄沙,成为第二个楼兰。”奇台县荒漠林管理站站长陈生明介绍。
为了阻止流沙的推进,奇台县把防沙治沙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突破口,借助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西北防护力建设,从1997年开始,开启了一场防沙治沙“马拉松大战”。
防沙第一步就是固定移动沙丘,经过反复实验,他们选择了梭梭和红柳。刚开始没有经验,种植下去的植被不是被沙尘暴吹走,就是被太阳晒死,年年种绿不见绿。
经过一次次尝试,终于,他们掌握了“草网格沙障固沙”“流动沙地无灌溉造林”“干旱风沙区集水保墒造林”等技术,让梭梭和红柳的成活率从20%上升到了70%。
在奇台县北部的沙地里,可以看到用苇子、玉米秆、高粱秆等农作物秸秆制成的草网格沙障固沙格,将流沙牢牢地固定在网格内,突出的秸秆还能在阴雨天聚集雨水,灌溉梭梭林。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防沙治沙开始采用流动沙地无灌溉造林技术。
如今的奇台县,一道宽3公里、长65公里的人工防风固沙林带牢牢地禁锢了流沙的步伐。站在县城内,风沙变小了,庄稼长得更好了。
开荒
如果说防沙是一场人和自然的“马拉松”,那么开荒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拉锯战”。 在西北高耸的重山之间,最不缺的就是戈壁,一眼望去,没有尽头。
柯柯牙,维吾尔语意为“青色的崖壁”,曾经是新疆阿克苏市城区和温宿县城风沙的主要源头,如今这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林海莽原。
“20世纪80年代,这里每年都被沙尘肆虐,居民一年里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沙尘里度过。”阿克苏市柯柯牙纪念馆馆长宋兴年回忆说。
1986年秋天,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拉开了序幕。 开荒难,在黄土台地开荒更难。柯柯牙是黄土台地,不仅地貌状况复杂,而且地势高低不平,沉积了千年的盐碱地是“坚硬盔甲”。只能上人工,一人一个十字镐、小锤子,不停地砸、不断地挖,耗时一个月,终于挖出了一条长7000米、面积2000亩的林带平地。
有了林带,就要种树,种树就需水源。挖渠引水,种树造林,一条长16.8公里,配有桥涵、水闸等设施的防渗干渠,在250多人的努力下,用了4个月的时间修筑完成。
为了种活树、种好树、多种树,柯柯牙绿化工程从种树开始就请专家反复实验,决定试种生命力顽强、易于成活的胡杨、沙枣和新疆杨。土质的改造更是不断压碱,通过填充农田良土、渠水灌溉、排水压碱等措施,使柯柯牙的黄土台地土壤的盐碱量降到国家标准。
十年种树,十年守。1996年,柯柯牙已有3.3万亩的人工林;2006年,上升至6.55万亩;今天,柯柯牙绿化工程一直延伸到了天山脚下,形成了绵延200公里的林带。
“柯柯牙精神”也深深地扎根到了每一个阿克苏人民的心中。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地区的人工林面积只有70.41万亩,现如今已增加到了523.55万亩,森林总面积达到了1733.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35%提高到了现在的9.04%,沙尘天气从曾经的100多天减少到了现在的30多天。
守家园
前人治沙、开荒,建设美丽家园,后人则要“清四乱”、治河流,守护天蓝地绿水清。
经过春季雨水的亲润,5月,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已经伸展出了新芽。在该县湖光水榭项目的建设现场,百余名工人正在劳作,尽管时不时传出敲打声、轰鸣声,但施工现场并没有粉尘、沙土。
“我们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施工围蔽工作,对施工现场道路硬化、砂土、裸土等进行覆盖,并喷雾洒水降尘,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扬尘的现象。”泽普县湖光水榭项目负责人胥斌说。
近年来,泽普县持续开展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综合治理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实施大气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强化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六个百分百”污染防治管理。除了加强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污染治理之外,减少大气污染,落实“煤改电”工程也是泽普县推进环境治理、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泽普县稳步推进“煤改电”居民供暖设施改造项目,不仅使各族群众用上了干净、安全、环保的清洁能源,绿色低碳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自从去年我家用上了电采暖之后,生活方便了,家也更干净了。”泽普县波斯喀木乡喀拉巴格村村民阿孜古丽·艾合买提高兴地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如今的新疆,在一代又一代人勤劳双手的建设下,城市的基础设施在持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从物质享受升华为精神的追求,几十年前“一碗米饭半碗沙”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