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7月10日 星期一

“莲心”不死

武文欣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10日 03版)

我听叶嘉莹先生讲课有这样的印象:不看讲稿、信马由缰、随心而行,她把这称之为“跑野马”。不论她“跑”多远,90多岁的她站着滔滔不绝地讲一两个小时后,“缰绳”神奇地一拉就能“跑”回来。在她的旁征博引中总能获得新的启迪,这便是叶先生授课独特的魅力。

2016年10月,叶嘉莹先生曾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作了一场名为《晏欧词的评赏——谈北宋晏欧词对南唐冯李词的继承与转化》的演讲。记得演讲快开始时,身着紫色开襟长衫套装的叶先生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小步、一小步慢慢地走向讲台,但一站到讲台上讲起诗词,整个人的气质便不一样了:白发微卷,神采飞扬,毫无疲态。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让这位老者身上积蓄着一种格外动人的力量。考虑到叶先生的年纪,讲台上配了座椅,但她不坐,全程站着讲课:对诗词,她总是怀着一种尊重。

“跑野马”背后是叶先生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她擅长运用联想、比较的方法去讲解作品的内涵,由此及彼,中西贯通,名作佳句、中外典故顺手拈来,期间还会融入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和思考:总是展现一个广阔自由的诗词世界。

讲温庭筠的《菩萨蛮》,她会谈到李商隐、秦韬、王国维,还会借助西方符号学理论对词进行解读;讲杜甫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她随手把王国维的词《蝶恋花》和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拎出来作比较,说明“写境”与“造境”的区别;讲辛弃疾的词作特点,她从辛词引出词的起源和本质,再由词牌“小令”与“长调”的区别讲到为长调写了大量歌词的柳永,再回到辛弃疾的长调《水龙吟》……听课不能走神,否则便跟不上她的思路,一节课听下来,恍惚有种“纵横八万里”的感觉。

与别人讲诗重知识、背景不同,她向学生传达更多的是文字里所蕴藏的生命,引导学生“兴发感动”。孔子曾说“诗可以兴”(《论语》),即诗给人一种兴发和感动。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日月星辰,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总会激起人心中的触动,这种内在的感动便成了创作的原动力。读懂了诗歌中的这种感动,结合自己的体验,就能唤起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意趣,诗歌的生命由此得以“生生不息”。

要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的交流和感应,吟诵是最好的方式。叶先生讲授诗词,总是能将人的思绪带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中,这和她懂吟诵有很大关系。吟诵和唱歌不同,唱歌按照乐谱来唱,需要掌握的是乐谱节奏,吟诵则是按照诗歌的节奏来诵读,要掌握的是诗歌的节奏韵律。古人创作的诗歌是在吟诵时伴着声音出来的,诗歌从形成上就受到了吟诵的影响,读诗词不合乎平仄,相当于把诗词一半的生命抽空了。叶先生在课堂上吟诵诗词时,讲台下总会很安静,诗歌中动人心弦的那种或悲哀凄婉或缠绵悱恻的情感,便从她的每一个平仄声调中缓缓流露了出来。

“弱德之美”是叶先生常提到的词,也是她的创造,用来诠释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弱德”和弱者不同,弱者只能趴在那里挨打,而“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的品德,是敬畏节制,是坚韧不拔,是外圆内方。从审美角度看,“弱德之美”就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之姿态的美”。在她身上能看到这种美。

前年关于叶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影片中,叶先生的友人、学生多次提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先生一生命运多舛。17岁时丧母,之后婚姻生活不幸,1976年的春天,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在车祸中双双离世……但是,命运的随意摆弄和抛置,她没有被打垮。在经历了痛极的忧苦后,她超越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将目光投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叶先生的性格里,总能看到一种向上冲的力量:什么都不能阻止她努力去实现自己人格的完善。

曾经有很多人问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意义是什么?在她看来,诗歌的价值不在于眼前的物欲得失,而在于精神和文化。诗歌中的那一份感发之力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和修养,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且高瞻远瞩之精神不死的心灵,让人在纷杂扰攘的世间“诗意地栖居”,让人在忧患时有力量自渡。叶先生希望能把这种美好传递下去。

农历六月又称荷月,叶先生出生在这个月,于是家人给她起乳名为小荷,叶先生因之与荷花结下不解之缘。她爱荷也诵荷,看到荷花盛开的清丽风姿,她吟道“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待到秋日荷花落尽,她感受到的却是花朵凋谢后的勃勃生机,“一任流年似水东,莲花凋处孕莲蓬”。

荷花会凋零,但是莲蓬里有莲子,莲子里有莲心,莲心不死,荷花便会有重开之日,“荷花”就可以千年绽放。

“莲心”在,诗便不会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