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7月10日 星期一

【艺评】推开生活的门,不惧风雨

沙洲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10日 04版)

从4岁到22岁,被拐走的卫卓再次出现在亲生父母眼前,在煎熬中挣扎了18年的母亲坚持要喂儿子吃一口饭;在东北钢铁重镇的冬夜里,一群孩子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冒着凛冽的风进行长跑训练;有人想要奋力往前奔跑,有人却和跑步永远告别了,因为一场车祸,24岁的何华杰瘫痪了……

这些在命运的大浪中浮沉的普通人,出现在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镜头里。两年前,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上线,镜头对准人们上学、工作、入伍、结婚等重要节点,讲人生初见,有温暖、有喜悦、 有磕磕绊绊,踯躅迷茫,如散文诗。

两年后,原班人马交出的“第二次”答卷,却不是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做平行的外延,而是聚焦人生深处蜕变与历练,沿着生命的纵深,向着人生曲折幽深处不断进发、探索。

以“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这样四组关键词、八幅人生图景两两呼应,形成互文,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中聚焦命运的张力。它们都深刻地诠释了“命运重启”这一母体,即面对命运的不公时,普通人是如何一边对抗一边和解着往前走的。

《纳》篇的何华杰通过一趟轮椅进藏之旅,将消沉和颓废拒之门外;《拒》中不甘被容貌左右的主人公经历过修整人生,最终完成与自我的和解。《是》和《非》讲社会法治与人情挣扎。《破》与《立》,则对准了时代新女性改变命运的故事。圆缺、纳拒、是非、破立,这些对立统一的选题,表达着中国人的理智与情感、抗争与和解,让观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思辨空间。

路遥写道:“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镜头里,当人生的河流变得波涛汹涌,一个个普通人靠着勇气与信念支撑,推开生活之门,开启不惧重来的第二次,努力去战胜“怕”,找到爱。

故事外的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一些汹涌的情绪,也会看到,那份重启的“不惧”并不仅仅来源于个人信念,更多时候,是他熟悉的人、素昧平生的人,善良、尊重、包容、法治、正义等身后那些更多看不见的力量,支撑起这个有着千百种况味的人间,让你我他在没入荆棘时,看见希望的微光,多一分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坚韧。

人生系列彰显出人文纪录片市场的潜在价值。“人”太丰富了,那些普通人饱经风霜的脸庞和他们走过的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拍之不完的。

好的人文纪录片,是社会观察的多棱镜,让人从中见证万千种人生的姿态,品味不同的况味,又在现实中审视、对照自己的生活。这也是央视网出品的人生系列、《新兵请入列》等纪录片,能够受到观众好评的重要原因。

创作者关照现实的根系照扎得越深,越能汲取更多的养分。尽管碎片化时代并不利于长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但是,仍然有着一群人以先行者的姿态,引领着人文纪录片在前途未知的赛道上笃定前行,他们有着“不惧”的信念,对抗着流量为王、对抗着网络舆论下的碎片化观影习惯、二元论观点。就像《人生第二次》中那些普通人一样,走着走着,走出了命运安排给自己的困境,他们的作品也收获了长久的生命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