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观海】愿时光亲和
几天前故人聚集,星光满天、街灯闪烁时才解散。故人得知我欲公交返家后,以出资为诺怂恿我打车。
我婉转推辞了——可能我从前给人的印象不是爱公交的人吧。
往前推几年,有很多年里我都是出租代步,直到后来有了共享单车,我才改弦易辙。当初给自己的理由是有利于身体健康,实际上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我变得不太适应出租司机了。
个人感觉北京的出租师傅是学问最大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无所不知”的本事,年轻的时候我尚未木讷,还能跟着师傅的话题乱跑,后来我老了,京城的出租司机也在变化,然后我和各路大师傅就分岔了。正好共享单车出笼,各种推广、促销,不(少)花钱还锻炼大腿,于是重新回到了马路上开始骑行生活。
改变初始还是很不适应的:久不骑车再披挂上阵,五六公里就能感觉到远,而我上下班的点线之间,单程远过十公里,可我决定了改变,就迫使自己坚持,从一开始的走走骑骑,到后来的骑行二三十公里,三四年里我去哪儿都骑车。
上个冬天因为刮风总流眼泪,也可能是冷的关系——几位被我拜访过的医生中有一位说是冷空气过敏,于是又返回到汽车厢里。
可我不喜欢开车,那是一种最好全神贯注的状态,我更喜欢跳跃的胡思乱想。经过出租、专车和公交的对比,最终选择了公交车。体验很不错,不堵车,驾车去单位正常的时间消耗平均在30分钟以上,只比公交车快十分钟左右,还不如坐在现而今已经有空调的公交车上看书、养神。
更主要的是,现在公交车已然远离了——按北京人的话说是——把人挤成照片的旧模样,在排除心急开车的群类后,人少,还有专用道,乘坐公交确有一种悠缓的安逸。
其实我想要说的,应该是心态。
有些人认为,我这种回溯性的改变不容易被理解。确实,生活基准提高了,经济状况改善了,但我却反向而行,似乎除了油腻,没有更好的解释。可我自己并不太认同这样的判断。外在环境本身就处于变化之中,公交变得快捷舒适了,而我也在试着去体验并不熟悉的生活状态。
半年过去了,曾经以为可能会有的抵触心理始终没有出现。现在,有的是对“新生活”方式的认同,近距离步行,稍远委托给地铁和公交。
更有意味的是,生活状态的变化,让爱瞎琢磨的我,心态上更多了融入世俗生活的亲和感,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理解陶渊明的诗意心态。去官悠闲于乡下的他,如果以现在“生活优渥”的标准看,实际上是很窘迫的,不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日子,也可以很惬意不是吗?
事实上,美好的生活是一种心态,和房子更多,座驾更昂贵,是否珠光宝气,等等,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这些不过是人们心理上诉求的外在表现。如果欲求的是素朴简单的生活状态,就很容易亲近既有或者改变了的生活状态——倘若那是你自己的选择的话。我们选择,或者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们坦然于何种存在状态,不去纠结,就不会被外在的物化坐标所左右。
也许是岁月的积累,当我再回到芸芸众生簇拥的生活里,反而多了几分淡然,交通工具的适应和改变与否已然离开了我的视野,在或有焦虑的时候,我只希望时光亲和、日子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