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药价,多方共赢有学问
31个治疗类别,60种药品采购成功,平均降价48%……近日,随着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出炉,“一粒药”的价格再次牵动人心。这一次药品覆盖进一步扩围,药价降幅更为理性。在受访专家看来,集采是为了让广大患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获得一致性评价的好药,但并非一味降价,而是要实现患者、医保基金、药企、医院的多方共赢。(见8月8日《工人日报》)
此次国家药品集采的一大特点是药品平均降幅较为温和。前六批药价平均降幅为53%,本次为48%。患者当然希望药价越低越好,但药价过于接近成本价,一旦出现药品原料涨价、用工成本上涨等,便可能导致药企不赚反亏,进而出现断供。这两年,国家集采中标药品断供时有发生。如此背景下,温和降价就显得更科学合理。
同时,此番集采在药品采购量上“做减法”,规定抗生素不分级别,统一比普通品种减少约定采购量的10%;推出了“一省双供”的新举措(为保障集采药品稳定供应,每省有1家中选企业,同时还有1家备供企业)。
这些变化有一个共同目标——让药品市场更健康、中标药品生产供应更有保障。比如,中标药品“进院难”,是药品集采面临的一大难题。过去,药品“双通道”供应(两种买药途径: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为患者增加了获取药品的渠道,“进院难”不再显得突出。但“双通道”难以应对中标药品突然停产或者断供等现象。“一省双供”相当于为药品供应增加了“备胎”,“进院难”和断供这两道难题都有望得到缓解。
再如,对抗生素滥用的治理。药品集采让中标抗生素价格降低不少,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抗生素滥用的成本随之降低,进而加大了治理难度。对抗生素进行限量采购,为治理把准了大方向,营造了大环境。
多种因素涉及药品的可及性,比如价格、生产、供应、质量等,患者虽然“买得起”,但如果“买不到”也不行。由此看来,药价“瘦身”,还要以市场“健美”为前提,这正如一个人减肥,要以身体健康为前提一样。
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既实现了科学降价,又特别注重多方共赢和药品市场的健康,期待集采模式能够进一步走向成熟,不断降低百姓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治愈医药领域的一些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