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打破“想当然”的滤镜 用心发现劳动者的美
上周,在采访中,我体验了一把共享单车运维员的工作——从零点到中午十二点,在北京国贸周边区域,跟着50多岁的运维员许师傅搬了12个小时的单车。这让我身心俱疲,搬车时留下的一些磕绊淤青至今未散。而对许师傅来说,疲惫、淤青、伤口都是“家常便饭”,这样的“劳苦一夜”也是他一年中极为平凡的一天。
生活中,我经常在地铁口、商圈附近等地看到单车运维员,他们埋头搬车时面无表情的样子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一个预设的印象——辛苦,但简单,无非是机械性重复劳动。
然而,在搬起一辆单车时,我所有“想当然”的滤镜都被打破了——骑过那么多次共享单车,从未意识到,它竟然重达17公斤。搬车、上锁、扫码、运车、卸车一系列的步骤都有各自的小技巧,比如,运车过程中,如何让一辆三轮车一次性装下更多单车,不仅影响着搬运效率,更决定着收益高低;再如,我们常常是见到有车就去骑,但从未想过那些被遗弃在小树林的或被偷放在各种角落里的“私人车”该如何找回。
时下,诸多人都已习惯于轻点手机打开一辆单车代步,习惯于在忙碌的工作后点上一份外卖,也习惯性地认为干净整洁就是马路该有的样子。但实际上,这些“想当然”背后,我们往往忽视了很多普通劳动者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当面对搬车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时,我才发现许师傅的智慧——运车收入按照车辆数计算,有些运维员一次搬运20到30辆,但许师傅习惯一次装15辆。他总结,过多的装载会使三轮车的机动性降低,同时单车堆积过高有滑落危险,15辆是平衡安全与效率之后的选择。
这更让我觉得,应该打破对普通劳动者及其工作的一些固有认知,用心去关注、理解、帮助他们——找一辆“脱线”单车需要花费运维员相当多的精力,因此我们骑行完应将单车放回指定区域;一个差评可能影响外卖小哥一个月的收益,因此我们应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多一些担待;环卫工为了维持街面整洁常常在路边和衣而卧,不随手乱丢垃圾便是对他们的尊重与呵护……
这些普通劳动者们像一颗颗螺丝钉,用自己微小、平凡的力量维持着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对于他们,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随着新业态的涌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增多,如何给予相关从业者更精准、细致的帮助,无疑十分重要。打破“想当然”的滤镜,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应当是基础的一步。
去年,北京人社局一名副处长体验了一天外卖小哥的工作,他说:“政策的制定不能只在办公室里空想,而是要走到外面去、走到基层,只有用心倾听群众呼声,才能避免‘一刀切’。”某种角度上,正是包括职能部门在内的方方面面对劳动者的关爱越来越实,他们的权益保障才得到了完善和扩容。
去年12月,浙江出台新规,要求外卖员连续工作超过4个小时需休息至少20分钟,此举引发了一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初衷是呵护外卖小哥的身心健康,是为他们的长远在谋划。哪怕有所争议,也是一个好现象,因为科学、人性、完善的制度往往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果。
善良、质朴、勤劳、踏实,是广大劳动者的底色,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价值,也成就了诸多人更便捷、高效、美好的生活。对这样一群人,我们永远要心怀感恩和尊重,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诉求,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滋味、工作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