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植树护林36年,宋建江“绿了荒漠白了头”——

柯柯牙的护绿人

本报记者 吴铎思 本报通讯员 刘红文
《工人日报》(2022年09月19日 05版)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驱车向北,一排排、一行行挺拔的杨树整齐排列,一直延伸到天山脚下。这些看似平常的杨树拥有一个让当地人骄傲的名字——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防护林。

而提到这片防护林,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宋建江。

59岁的宋建江是阿克苏地区林业发展保障中心工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护林员。36年来,他守护着大漠边缘的这片绿洲,黄沙绿了,他却白了头。日前,他荣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

历尽艰险为幼苗

柯柯牙位于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3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植被稀疏的荒原。每年四五月,大风夹杂着黄沙侵袭阿克苏市、温宿县及周边地区,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为了改变“一碗米饭半碗沙”的状况,1986年,阿克苏地区决定绿化柯柯牙,并从各县(市)抽调护林员。

当时,23岁的宋建江是温宿县佳木林场的护林员,得知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需要人手,他第一个报了名。

“没考虑那么多,想着只要能改善生态,干什么都愿意。”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宋建江成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的首批护林员,被分配管护靠近天山最边缘的109亩林带。

“新开垦的地,土质疏松,遇到大风就四处扬尘。”回忆起初到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时的情景,宋建江记忆犹新。他说,为了放水压盐碱、改良土壤,自己吃住都在工程点,白天气温经常在37摄氏度以上,脸上皮肤皴裂,嘴唇往外渗血,夜晚还要遭受蚊虫叮咬之苦。

盐碱大,树苗难成活。种上树苗后,看到白花花的盐碱,宋建江就在每棵树外修起了直径80厘米的围子,他的手磨出了一个又一个血泡。整整一个冬季,他不仅种了近1万棵树,还打了近1万个树围子,双手全是又硬又亮的老茧。

就这样,在工地上住了7个月,等到树木发芽时,宋建江的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1.3%,成为柯柯牙的一个奇迹。

“一天不挖坑,浑身不舒服”

宋建江管护的林带在防护林最边缘,风沙一来,常常把小树苗埋进沙子里。“如果筑起一道防风墙,树苗成活率是不是就高了?”经过琢磨,宋建江决定在林带外围栽植“防风墙”。

说干就干,他割了芦苇栽植防风沙格,接着又在防风沙格后,栽植了一行红柳、一行沙枣、一行胡杨、一行新疆小白杨,一共形成5道防风带。

两年下来,他的林带扩大了142亩,树苗成活率也提高了。后来,他的这一经验被管护站吸收,成为阿克苏地区实施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中的重大经验之一,得到广泛推广。

经验推广后,宋建江干劲更足了。他管护的林带外就是沙漠,他长年累月地在沙漠里挖坑,等到春季和冬季就在坑里植树。他还在林带边缘用木头搭建了看护点,自己干脆就住在那里,靠干馕和渠水充饥,只为了守护好这片绿洲。

2010年,考虑到宋建江的年龄,单位想减轻他的劳动强度,让他负责后勤工作,但长期从事管护工作早已让宋建江与树木结下了深厚情谊。“一天不挖坑,浑身不舒服,还是让我留下来守着这片林子吧。”他说。

绿了荒漠白了头

宋建江常说,只要在职一天,就会尽其所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用情管好这些树。

36年中,宋建江几乎一直守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点,他不仅管护树,更利用工作间隙植树。每年他种植的树木多达7000余棵,绿化面积加起来有1750余亩。

这些年来,宋建江骑坏了12辆自行车、2辆摩托车,用坏了48把坎土曼、17把铁锹和6把十字镐,他自己也从青春洋溢的小伙子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的十个手指关节早已变得粗大。不过,看到郁郁葱葱的防护林,宋建江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如今的柯柯牙,绿意葱茏,树木茂盛。宋建江也成为“柯柯牙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故事在阿克苏地区广泛流传。

2018年开始,宋建江经常出现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柯柯牙纪念馆里。他为前来参观的青少年进行讲解,把保护生态的理念“种”进青少年心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