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时代的生动实践成为思政教材,让青年学生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思考与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以后我也想做这样的大国工匠”
阅读提示
让高校里的学子真正感知社会、了解民生,对他们决定“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创新的方向。让新时代的生动实践成为思政教材,让青年学生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思考与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就能实现思政课单向输入到价值内生的路径转化。
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进行思政课改革与创新?12月10日,2022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在线上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大家认为,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与劳模面对面: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
看着全国劳模、非物质文化手工剪纸传承人高少萍两分钟就剪出一张“大国工匠”的艺术剪纸,这让学生吴思楠大受震撼:“高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对美好生活的激情,以及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的踏实信念,以后我也想做这样的大国工匠。”
“以‘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面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我们学院的特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凤月向记者介绍:“让劳模、大国工匠们现场对话学生,传授技艺。一把剪刀剪出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剪出了‘中国话语,中国故事’,对学生来说是一堂别具特色的思政实践课,也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成功成才课。”
据了解,“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面对面”课程是该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公选课,在全国首创了由思政课教师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同台授课的模式,荣获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
这一课程特色鲜明,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理解和认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深厚劳动情怀。
该课程探索了思政课教师+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学生共上一堂课模式,推行“211”模式,“2”是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师和一位劳模工匠合作完成授课,两个“1”分别指涉及涉足一个行业或领域、达成一个教学目标,共同讲述工匠故事,传导工匠精神。
为此,学院成立了由20多名思政课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先后邀请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职)巨晓林、首钢技术研究院首席技能大师、全国劳模刘宏等来自钢铁制造、公共交通、高铁制造、公安警务、生态牧业、民间艺术等多个领域的10多位全国劳模、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走进课堂。
“通过这种面对面,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最终达到厚植校园劳动情怀,弘扬劳动美正能量的目的。”曹凤月说。
“千人百村”: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让高校里的学子真正感知社会、了解民生,对他们决定“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能为社会和国家做些什么”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创新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把新时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坚持思想引领、学理阐释、青年方案“三位一体”,每年组织1000余名师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全国范围内的300余个行政村开展系统、规范的田野调查。十年来,近3万参与学生的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0余个地级市、4000多个乡村和街道,收集数据900多万条,一手材料逾600万字。
为了更好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该院联合校团委组织开展以“问道新时代”为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千人百村”“街巷中国”社会调研,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学勤介绍,以“千人百村”“街巷中国”为代表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围绕“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要求,让新时代的生动实践成为生动教材,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思考与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实现了思政课单向输入到价值内生的路径转化。
“双导师制”:身教胜于言传
在付丽莎的PPT上,经常会结合热点蹦出几条00后们的日常用语,她将其视为与00后学生社交的“通行证”。“学生们看到这些就会露出会心微笑,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很多。”随后付丽莎便会趁热打铁引导他们思考,“让学生带着困惑来,带着思考走,不断沉淀,获得成长”。
从2019年开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付丽莎连续3年4次受邀担任《百家讲坛》主讲人,讲述航天精神。
学生工作部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最为了解,因此专题思政课由学生工作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研究开发,学生工作部门出题目、做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专题研究、集体备课、名师授课,实现了学生工作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学生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义良介绍,目前,专题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已经逐渐成为新时代北航思政课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宁看来,必修思政课是“面”,而专题思政课则是“点”。比起必修思政课,专题思政课更聚焦时事热点,在内容更新速度上有独特优势,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而比起讲座报告,它具有课程的连贯性,师生每周见面互动研讨,在理论深度上更进一层。因此,它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机制的创新。学生的听课态度、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都大有提升,该校一名2020级本科生听了高宁的思政课后当即表示:“我要入党!”
据了解,在具体教学中该院实行“双导师制”,全体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奔赴各地,一起调研国情、支教服务,“身教”胜于“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