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建筑技术带动乡亲务工,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百余名村民的90后“家长”
“这里还可以再完善一些”“图纸还要再修改”“这里的设计可以相对简洁一些”……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木场乡黑马塘村余国成家的院子里,村民围坐在一起探讨着建筑图纸。人群中,处于中间位置、头发有些卷曲的年轻人叫余国成,是一名90后小伙,每年带着十里八乡的百余名村民外出务工增收。
镇康县木场乡黑马塘村处于山区,交通条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不高。20岁那年,余国成看着自家的土坯房,一贫如洗的家境让他毅然决然外出打工赚钱,想要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
2009年至2014年,余国成辗转陕西、北京、天津等多地务工学习房屋建筑、装修等工作。5年的时间,余国成已经掌握了房屋建筑技术,每年的务工收入在4万元至5万元之间,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虽然在工地上又苦又累,但可以先学一些技术,抱着这种心态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回想当初步入建筑行业的艰辛,余国成感慨。
余国成也纠结过,也有过想放弃的时候,但想到一直跟着学习房屋建筑技术的董师傅,余国成又“元气满满”。
“我师傅也是从一名工人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现在带领着上千名工人干活、开公司。”余国成说:“对于房屋建筑技术,他毫无保留地教给我,在我涉足建筑行业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位‘领航者’的角色。”
24岁时,余国成萌生了带领村里的老乡共同打工挣钱的想法。2014年,他第一次带领10名村民外出务工,获得了比之前更多的收益。“虽然钱不是很多,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一开始觉得出门在外相互有个照应,有钱大家一起赚,人多了就像个大家庭,气氛和感觉非常好。”余国成不仅承担起了“家长”的责任,还肩负着带领村里群众脱贫致富的任务。
14年来,余国成带着余边疆、余海兵两个亲哥哥共同致富,家里盖起了两间小洋楼,生活蒸蒸日上,年收入也逐渐增加,创业之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不过,余国成也记挂着村里的其他贫困户。“我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村里人,希望我们村里每一家每一户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他说。
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44岁的村民余照发盖了小平房,可是盖房贷款难住了他。余国成得知这一消息后,就及时带着余照发外出务工。几年下来,余照发还清了债务,日子也好转了起来。
“以前母亲病痛缠身,我到处借钱医治,现在自己也能赚到钱,带母亲看病不用为钱心慌了。”余照发的话语里满是对余国成的感激。
外出务工的日子里,年纪轻轻的余国成不仅带领大家学技术、增本领,更像是工友们的“家长”,对工友的关心体贴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平日里谁有个磕磕碰碰,他都要亲自送去医院检查治疗。”村里一同外出务工的颜启庭告诉记者,此前年底的时候碰到工程款暂时没有到位的情况,余国成就贷款结算给大家,确保大家过个好年。
记者了解到,从2014年起,余国成带动身边群众一起外出务工,从10人增加到20人,逐年递增。目前,他每年都要带着百余名村民一起到城里务工,年均收入每人保持在10万元以上。这些人里有余国成所在的黑马塘村村民,还有来自周边耿马县、永德县的村民,甚至还有保山市的村民。
据悉,近年来,镇康县也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等举措,不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2021年以来,镇康县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266人次,截至目前镇康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635人。
如今,余国成已经完成房屋主体建筑工程的技术累积。“接下来,我想学习一些室内装潢方面的技术,这样就能涵盖从建筑到交房全流程的业务,带领更多村民增收。”余国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