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

她是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留下“天使印记”的“大眼睛”护士,也是华东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里的“定海神针”——

“对职业和病人的爱,一直驱动着我”

本报记者 裴龙翔
《工人日报》(2023年05月15日 05版)

图为陈贞在ICU病房内对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受访者供图

华东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里,安静得只能听见各类仪器“滴滴”的工作声。

临近下班时间,在外进修的护士长陈贞步履匆匆地走进工作区域,本无值班安排的她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二次“上班”。先看血透仪上的各项数据,再看检查报告,重点照护病情较重的几位患者后,她依次从病床前走过。

路过一位俯卧位的老伯,陈贞自然地为其拍起了背,“这样能让病人咳痰,他会舒服些。”

路过的护士见状有些心疼,“您刚摔伤了右手,怎么不换手?”陈贞回答说:“已经是肌肉记忆了,我吃痛没关系,不然力度把握不好,病人不舒服。”

“管子插着难受是吧,再坚持一下,好了我们就拔掉”“想小便是吗,我在呢,放心尿”“我们吸吸痰哦,吸掉就舒服了”……有的病人已经无法有效沟通,但陈贞依旧不厌其烦地和他们“聊天”,也为病房平添了几分暖意。

这位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留下“天使印记”的“大眼睛”护士,如今早已回归日常工作。口罩之下,始终不变的是她清澈温暖的目光,无声却最能抚慰人心。

“好护士应该是心里有爱、眼里有人、脑里有料、手里有活、脚下有轮。”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了21年,陈贞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对职业和病人的爱,一直驱动着我。”

和自己较劲,对病人温柔

和陈贞搭档过的同事,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一个让他们无法忘记的画面——

陈贞侧卧在病床上,一手拿着超声探头,一手拿着1米多长的鼻空肠管,眼睛紧盯着超声显示器,她将管子从自己的鼻孔插入,经过口腔进入食管,再插入胃腔内,接下来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操作——让管子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陈贞强忍着剧烈的干呕,一次又一次狠心地将管子插入自己体内。

“为什么对自己这么狠?”有同事问道。

“熟练操作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也可以避免吸入性肺炎。”陈贞的心里始终装着病人。那段时间,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陈贞的这股狠劲,到了病人身上就变成了无限温柔和对生命的坚守。

“在ICU工作,如果没有相信奇迹发生的信念,很难坚持下去。”陈贞言为心声。

一次,一位77岁的重症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接受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病情初步稳定后,出血、感染等危象却相继出现,上机时间也逼近了两周的治疗平均时长。根据以往经验,一旦时间超过两周,患者恢复机会渺茫。

随着时间流逝,医护的信心都降到了谷底,唯有陈贞还在坚持。她随时监控患者的生命指征,不断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和速度。有时化验结果半夜才出来,她还是会第一时间赶来。

当时,正值患者的50年金婚纪念日,陈贞破例安排患者的老伴进入监护室探望。经过39个日夜的坚守,在医护人员的努力和家人爱的呼唤中,患者转危为安。

奇迹真的发生了!

“大眼睛”的坚持

从护校毕业时,陈贞获得了全校唯一的“白衣天使”奖,自此,她再没离开过护理工作。她在内外科工作过,在东西楼轮转过,也在特护岗位上实践过。

时间回到2002年,华东医院外科拟组建重症监护室。彼时,病房、病床、病例都是一片空白。

陈贞带领团队边干边学,请资深医生编写学习材料。在她的带领下,护士们涉猎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有的甚至超过了普通住院医生,华东医院重症监护室逐渐在业内声名鹊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得知武汉需要驰援时,陈贞立刻报了名,成为华东医院第一位报名的护理人员。她的理由很简单:“我的专业适合。”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陈贞要负责2个病房的6名患者,其中包括3名重症患者,工作量是其他护士的两倍。病区内感染风险最高的活——气管插管、深静脉注射等,她总是抢着上,“我操作更熟练,可以减少传染风险,换成别人我不放心。”

其实,她的理由背后还有更多让人泪目的考量,“与其增加其他护士感染的概率,还不如让我一个人暴露。”

抗疫归来,许多机会向她敞开大门,思虑再三,陈贞还是选择留在离病患最近的地方。“有人说我傻,不理解我的选择,其实他们不懂我心中的坚持。”陈贞说。

将事业做成爱好

2020年10月,陈贞静脉治疗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在陈贞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新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重症病人常常大小便失禁,导致肛周皮肤红肿脱落,工作室就有针对性地自制了“临床使用粪便收集器”,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传统呼吸机面部减压贴,贵的要300多元一张,且只能重复使用三四天,他们设计了一种硅胶材质的“无创呼吸机专用面部减压贴”,价格便宜且能复用,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为提高ECMO患者上机效率,他们独创了移动治疗车……

“能把爱好当成事业的人少之又少,把爱好当成事业还能够一直热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最近,陈贞的儿子正因为爱好和工作的关系而纠结,陈贞给了他一个自己实践得来的感悟:“将事业做成自己的爱好。”这也与她眼中的劳模精神不谋而合:“肯干、会干、巧干、精干、乐干,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随着视野越来越宽广,陈贞不再局限于护理器具上的推陈出新,而是尝试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护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患者的幸福感。

此前,一位患者颈椎骨折住院5个月,这期间正赶上她的生日,陈贞和同事为她订了蛋糕,让她和家人一起“云”过生日,这位患者十分感动。出院后,患者的女儿特地送来了锦旗。

“只要能帮到病人,再苦再累再委屈也值得。”说到动情处,陈贞一双大而明亮的眸子渐渐湿润。

一直以来,陈贞都有个梦想,像她的偶像——老劳模、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换药室护士长李琦那样,三代劳模传承技艺,“抚平病人的伤口”。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