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7月03日 星期一

【问题探讨】优化劳动力供给质量和结构 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

田永坡
《工人日报》(2023年07月03日 07版)

观 点

进入新时代,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变化,技术进步和经济运行模式的改变,对劳动者技能需求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也使得加大技能人才培养、优化劳动力供给质量和结构的任务日益紧迫。

 

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为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能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结构发生变化,技术进步和经济运行模式的改变,对劳动者技能需求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也使得加大技能人才培养,优化劳动力供给质量和结构的任务日益紧迫。

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需求结构的影响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进而对劳动力需求产生较大影响,学术界对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就业极化”“就业替代”“就业互补”等效应进行了大量分析。从现实来看,技术进步或创新对岗位的影响是复杂的,对于这种影响的分析,从岗位层面深入到“任务单元”层面,可能更具说服力。那些可以编码、复制的工作活动,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自动化设备所替代的,但是,生产工序的革新和新技术的应用还会增加一些新的技能需求。

除了对需求数量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需求结构的影响也不荣小觑。一项使用2016年~2020年385家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人工智能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提高了中等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份额,显著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份额。另外一项研究显示,高技能、高工资劳动者和低技能、低工资劳动者的就业份额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中等技能劳动者的就业份额被大量削减,这就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就业极化”现象。

经济运行模式创新也是改变劳动者质量需求结构的一个因素。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导致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的多元化、平台化在经济运行中越来越明显。劳动者与各要素组合运行的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关系中,适应工业化发展的、单一的雇佣关系正在变成包括传统雇佣、合伙制、短期制、项目制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复杂体系。

就业形态的变化扩大了就业机会,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但同时也具有结构性效应,导致不同领域就业结构发生改变。新技术的出现,对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带来新的需求,使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更为急迫。

人口结构变化迫切需要打造劳动力质量优势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优势趋弱,需要加快打造质量优势。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出现负增长。从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变化看,“两升一降”特点明显。在年龄结构方面,“两升”是指0~14岁人口和60岁及以上人口两个年龄段的人口规模和占比上升,“一降”为15岁~59岁年龄段人口降低。在人口素质方面,“两升”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指标上升,“一降”为文盲率由2010年的4.08%下降为2020年的2.67%。

上述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依靠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实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这种优势日渐减弱。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强国角度看,也迫切需要加快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而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以及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可能。

目前,从现实的技能人才供给看,有两个特点需要关注。一是在技能人才相对集中的制造业中,大型公司从业人员学历水平逐步提高。二是整个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技能人才供给还存在较大短缺,需要重视。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分析报告(2022)》的分析,在技能人才供需比上,具有一定技术等级或职称的人才较为短缺。

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结合技能人才供需变化的特点,未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一是提高教育发展质量,为制造业、服务业等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质人才。切实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开展各种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大劳动精神培养力度,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相关要求,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把握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探索各类教育发展的规律,协同推进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利用校企、院企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供需交互,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二是着力发挥职业培训的“加油站”作用,形成技能人才职业成长的助力机制。大力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氛围。发挥职业培训时效性强、对市场需求敏感的特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把握相关行业的用工规律,着眼“工学矛盾”的痛点,鼓励用工单位利用“潮汐式”用工之间的闲暇时间,适当投入培训资源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探索建立合理的培训投—收益分担机制,加大就业、技能公共资源对企业培训的补偿力度。

三是加强对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的研判。整合企业、科研以及教育部门的资源,及时捕捉科技进步、发展模式等产业要素的变化及其对企业雇佣决策的影响,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细分行业的用工数量、结构、工资水平开展分类更为详细、更具针对性的定期调查或普查。动态了解劳动者的择业倾向、就业期望等,引导劳动者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发挥用工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基层工会服务站点等市场主体和载体的“哨点”作用,建立数据采样点,分季度对岗位需求、工资水平、技能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需求信息。

四是为技能人才发展营造更好环境。工会可以通过为劳动者提供权益维护、生活保障等服务,改善职工特别是制造业从业人员相对单一、枯燥的工作环境,打造“职工之家”,提高劳动者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发挥制造业企业组织性强、集中行动力强的特点,为职工享受技能提升、人才评价、参赛参评等提供组织支撑和保障。抓住人才评价、职业管理等工作的改革机会,完善人才职业发展体系,畅通技能人才有序流动的通道。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