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

李木子和团队努力维护国家大剧院与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合作关系,年均举办70余场活动——

【巾帼风采】让中外艺术交流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本报记者 朱欣
《工人日报》(2023年07月17日 05版)

不久前,获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后,国家大剧院艺术交流部特意拍了一张“全家福”。这个由11位女士和1位男士组成的高颜值集体,让人眼前一亮。

在国家大剧院,艺术交流部是开展国际交流工作的核心部门之一,维护着大剧院与全球70多个国家、460多家国际机构,以及130多个驻华使馆的合作关系,年均举办70余场交流活动,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搭建好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的职责。

在这里,艺术交流部部长李木子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寻求新突破。

交流之窗

2021年5月3日晚,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在音乐会的返场环节,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悠扬旋律响起,俄罗斯指挥家瓦列里·鲍里索夫带领乐团为观众带来了精彩演绎。在线上见证这一幕的李木子和团队成员激动不已。

当时,恰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国家大剧院联合莫斯科大剧院策划举办了专场音乐会,这也是国家庆祝方案中的首场活动。

李木子坦言,这是团队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音乐会,不仅要和莫斯科大剧院线上沟通,还要确保音乐会通过卫星信号传输实现异地直播,国家大剧院也是首次进行这种尝试。

“2021年初启动活动构思后,会议一个接一个,工作邮件一封接一封,问题清单列了一份又一份。”艺术交流部成员朱天欣回忆说,那段时间,大家常常工作到凌晨。

最终,这场音乐会直播的全球总观看量超过3000万人次,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李木子介绍说,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近两年,团队还在重要时间节点策划举办了中国-希腊建交50周年联合音乐会、中德建交50周年柏林交流音乐会等重大活动。

“最强团队”

2007年,国家大剧院建院,李木子是第一批职工。2018年,她从宣传岗位调入艺术交流部。在这个年轻的部门,今年41岁的李木子已经算是“老同志”。

“她做事特别细致,比如合影要选哪个角度,桌签是否摆正,这些细节她总能敏锐察觉到。她也很有突破精神,总是鼓励我们去做没做过的事。”朱天欣这样评价李木子。

在李木子带领下,这支团队一直在寻求突破。

2019年开始,团队连续推动举办了3届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其间,国家大剧院发起成立世界剧院联盟,艺术交流部成员从零开始,召开技术研讨会、专家咨询会,优化设计方案10余轮次,前后修复180多个技术漏洞,历时8个月,成功搭建起联盟展示、推介活动的数字化平台。

“在这支‘最强团队’里,随便‘拎’出一个人,都对专业艺术知识有独到见解,并且掌握项目策划、外语等多种技能。”李木子颇为自豪地表示,在艺术交流部,人人都是“多面手”。

拓展“朋友圈”

3月12日,国际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扬·沃格勒登上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为中国观众精彩呈现了全套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此次演出,是2022年底国家大剧院出访欧洲后,结出的第一颗果实。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多国表演艺术机构重启线下交流的需求高涨,艺术交流部积极组织大剧院代表团,赴瑞士、奥地利和德国交流访问。

这是一次重启文化领域中外人员往来的访问,大剧院代表团与17家欧洲主要艺术机构、10家经纪公司、多位国际知名艺术家进行了交流,商讨规划中国文化演出市场“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重要议题。

取得累累硕果后,艺术交流部拓展国家大剧院国际“朋友圈”的脚步愈发迫切。

在李木子和团队成员的话语中,这种紧迫感频繁出现,“要立马去定计划,不要错过契机”“总有一些机构是我们不知道的,每天都要再挖一挖”……

对事业保持着澎湃热情,是这个年轻团队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大家都有一份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总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想去做更丰富的尝试。”李木子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