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班车太早?公众夜间出行的难题待解
据上观新闻7月17日报道,上海地铁2号线由于实行大小交路运行模式,部分列车以广兰路为终点站,乘客们需经此站换乘后续列车。而东延伸段末班车时间设定为22时30分,市民们从终点站下车后,后续接驳成了难题——公共交通换乘线路少或者停运时间更早,有出行需求的乘客不得不选择打车或者拼黑车。随着夏令时节气温攀升、雨水增多,这一困境日益凸显。
夜间出行乘客人数相对较少,因而,多数地方的公共交通工具都会在夜间选择区间运行或者较早结束运营时间,以提高运营效率、避免空驶、减本增效。但对于不少大城市而言,晚上10点、11点其实并不算很晚,一些上班族在这个时间点还是会有出行甚至通勤的需求。同时,选择在晚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往返火车站和机场的乘客也不少,尤其在经济持续恢复、暑期客运高峰到来的当下,公众对于公共交通运营的依赖又进一步增强。
公众夜间出行的需求是现实存在的。如果公共交通工具换乘、接驳出现断档,确实会给有需求的群体造成一定不便,也极有可能导致上述报道中的情况出现,即公众不得不花高价出行,黑车趁虚而入,进而滋生新的交通安全和治安隐患。
造成公共交通工具之间接驳断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铁和公交的运营分属不同的企业,保证联程线路合力、预留足够换乘时间需要企业之间互相配合;公共交通工具在夜间需要检修保养维护,超负荷运营不利于车辆行驶安全;夜间客流不尽稳定、盈利空间确实有限甚至无法盈利……
既然是公共交通工具,就不能只算经济账。公众夜间出行难实际上是民生问题,对合理的民生需求,有关部门应予正视,积极研究对策,多一些因需而变、因时因势而为。
当然,夜间公共交通提供的服务并不需要完全对标日间的标准,能够满足公众的基本诉求即可。具体到夜间公共交通线路开到几点、线路如何布局、发车间隔多久,不同交通工具之间如何高效换乘等,还有待有关部门进一步听取公众意见和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拿出更科学、稳妥的解决方案。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北京游客数量激增,公交、地铁因此开启了“最强延时运营模式”——除了一些线路把首末班车时间相应提前或者推迟外,个别线路还坚持夜间不停运,让凌晨抵京的旅客有了更多交通选择。而广东广州、江苏苏州等城市也曾在一些特殊时间节点,探索地铁24小时运营,以应对高峰客流,保证公共交通安全。
近年来,一些城市在不同公共交通工具接驳换乘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开通守夜线路并预留合理候车时间,以保证末班航班、铁路的乘客能坐到车;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之间安检互认、优化换乘流程以保证效率,等等。
化解公众夜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难题,疏通夜间公共交通的堵点,既符合公众期待又契合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希望有关的优化制度和措施能够来得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