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7月23日 星期一

北京推动文化产业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文韵动京城

本报记者 陈丹丹 赖志凯
《工人日报》(2023年07月23日 02版)

修缮重张的百年戏楼里,藻井穹然如盖,五彩间金,一曲《牡丹亭》,声声婉转;“给艺术留白”的园区中,馆院林立,游人熙攘,聚起城市的“烟火气”;盛夏7月,产业“焕新”的厂房间,雨水洇透红墙,一部部影视精品正从这里走向世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北京画卷正徐徐铺展。

数据显示,北京已连续7年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保持第一。2022年1月~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7997.1亿元。

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如今,北京这座古都,何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

一脉相承,百年戏楼“大戏”新演

名为“贵妃醉酒”的特调咖啡,滴入了少许桂花冰酒,醇香清冽,一圈桂花镶饰杯口,细碎如星点;“王宝钏十八载”则是双杯饮,一杯意为青春之甜,一杯则指独守之苦,京戏中的人生百味,浸润于品鉴者味蕾之间……

“这是我们最近推出的戏曲主题咖啡,以曲牌名或京剧曲目命名,将咖啡和戏曲元素融为一体。”吉祥大戏院市场部负责人李志军在一排排精美的戏曲服装展品前,介绍着这座百年老字号戏楼重张两周年以来的创新举措。

“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我们一定要跟年轻人接轨,拓展业务类型,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吉祥大戏院董事长富博洋表示,自2021年重张以来,戏院在以戏曲演出为核心、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发了诸如戏曲文创、阅览空间、电影放映等衍生业态,打造自主品牌“吉祥艺术课堂”,邀请京剧名家在线上线下与观众直播交流,“每场活动基本有几十万人在线观看”。

北京既懂得激发新业态动能,也探寻文化“活化石”的回归与新生。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正乙祠戏楼有着300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座木质结构的室内剧场,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

聚焦建设会馆演艺新空间,是北京发布的《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重心所在。目前,正乙祠戏楼由北方昆曲剧院接管运营,该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告诉记者,启动修缮工作后,戏楼原有的承重、用电等问题得以解决,彩画补彩等项目同步推进,戏楼于2022年4月19日重张启幕,昆曲名家演出、戏曲公益讲座、民俗体验活动等相继开展。

戏院的修缮与创新,助力北京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建设。记者从北京市文旅局了解到,《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提出聚焦演艺精品、主体、市场、空间、品牌、传播、生态7个方面,全面推动北京演艺之都建设。

修旧如旧,改造中给艺术“留白”

“在798艺术区中,很多管道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沿用到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艺术家们反馈,屋子在冬天不是特别保暖,改造工作非常紧迫。”提起园区的改造原因,七星集团副总经理、798艺术区负责人杨进维颇有感慨。

作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与印记,798艺术区由我国重点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单位“718联合厂”拆分而来。因租金低廉、交通便利、规划有序等优势,诸多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于此,逐步形成了一个艺术群落。

1年多以前,园区的部分道路还是坑坑洼洼,园区面临着停车难、设施旧、座椅少等问题。如何对园区进行改造升级?怎样实现保留独特工业记忆的同时,增加艺术品展示空间?进驻园区已有20余年的著名艺术家隋建国表示:“园区管理方把路修好、把树种好,其实就够了,其他的事情交给艺术家们来做。”这个诚恳的建议打动了园区管理方,本次改造的基本理念据此落定——修旧如旧,给艺术留白。

“园区开展了30余次调查研究,了解扎根798的艺术家、艺术机构、普通游客等群体的真实迫切需求。”杨进维介绍,小至公共座椅、雨水井盖,大到12层楼高的智慧立体停车楼,园区根据调查结果,已对近百余个大项、千余个点位进行了全面升级,目前园区整体文化艺术类业态占比达78.65%。

升级硬件设施的同时,园区的“艺术+”业务版图与消费业态也在逐步拓展。正在进行的“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展览,通过科技艺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诠释;“首届斯芬克斯元宇宙戏剧节”5月拉开帷幕,超65部“元宇宙戏剧作品”与观众见面;集“逛、赏、玩、游、购”于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生态,迸发出文化产业新动能。

修旧如旧,艺术“执笔”绘就城市“新图景”。据悉,2022年,北京认定市级文化产业园区97家,其中七成以上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市级园区入园文化企业共约8000家,园区改造在首都文化高质量发展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科技赋能,老旧厂房产业“焕新”

高跟鞋哒哒哒敲击地板,酒杯啪的一声砸在木桌上,利刃出鞘噌的一声……在一间堆满杂物的小屋里,一名拟音师正坐在小板凳上,左手甩着一件旧衬衫,右手拽着一个黑皮包,不断制造出哗啦哗啦声,以此模拟屏幕中影视剧的盔甲摩擦声音。

“很多声音并不是物体自然发出的,需要依靠我们的想象,去把它们模拟出来。”鼎盛佳和智能制作部总监梁晓奇表示,“拟音”是影视后期制作的环节之一。而在这座名为郎园Station的园区里,开展相似业务的影视企业还有很多。

“郎园Station前身为北京纺织仓库,这里保留了30座仓库式红砖建筑,还有长达2.23公里的专用铁路。实际上,我们能在这个地方看到整座城市的工业时代印记。”首创郎园总经理赵春燕告诉记者,近年来,园区重点布局数字影视产业,已经成为拥有影视全产业链,尤其以后期视效制作为龙头的数字影视产业基地,所在片区占全国院线电影后期制作市场份额的60%以上。

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提出,将提升影视后期制作水平、提升后期技术支撑能力作为电影科技融合发展着力点,建设世界领先的电影后期制作中心。可以预见,科技将为文化产业迭代装上“加速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