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打工前沿】为流动儿童打开更多希望之门

于忠宁
《工人日报》(2023年08月04日 05版)

我国流动儿童规模超7000万人,几乎每4名儿童中就有1名是流动儿童,这是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最近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流动儿童在城市教育体系中呈“弱势”特征,面临着学习环境不稳定、父母的教育投入较少、学习和生活融入困难等多方面冲击。

对于很多流动儿童而言,城市不是短暂的栖息地,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然而,他们和城市之间还是横亘着一道鸿沟。他们虽然多数能在流入地接受教育,但大多处于一种不确定性的“流动”状态,义务教育阶段很难“上好学”,义务教育后阶段,异地中考与高考政策惠及的随迁子女又非常有限。可获得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公共资源远远落后于本地儿童,再加上弥散在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漂泊感以及对于未来的不安,导致他们难以建立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

新形势下,如何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保障他们在流入地城市获得有质量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着流动家庭的福祉和城市长期发展的驱动力。让流动儿童和城市一起成长,“扎根”城市,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待解命题。

随着流动儿童父母在教育期望、教育资源的需求等方面表现出更高要求,地方政府统筹发展随迁子女教育的力度已然不足。因此,不少学者呼吁,流入地要有对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与担当,扩大学位供给,简化入学程序。如此,方能在更大范围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在更大区域推动教育公平,在制度上保证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一方面,父母忙于生计,往往疏于对孩子的陪伴与照护;另一方面,受生活环境限制,家和社区往往无法为他们提供儿童友好的空间。要让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城市,需要多部门联合统筹推进关爱和保护政策的执行落地,并联合学校、社工机构、志愿者队伍,整合多方社会力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关爱保护服务供给模式。

流动与留守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解决好城市中流动儿童的教育以及融入问题,能让更多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团聚,让更多打工者安心为流入地城市做贡献。城市理当为流动儿童打开更多的希望之门,去掉孩子身上的“流动”标签,让他们告别“漂浮”的命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