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团队攻克了泥沙在线监测的世界难题
一碗黄河水,半碗是泥沙。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为实现“巡测为主”的黄河水文测验新模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集合专精水文、通信、软件、电气等各个领域的“精兵强将”,组建起一支10人的核心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研发团队”),攻克了泥沙在线监测的世界难题。
早期的同位素测沙仪,对仪器应用及日常维护要求极高,易受外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传统的浊度转换式测沙仪量程小,受流速、含沙量影响大,不适用于黄河这种高含沙河流;振动式测沙仪稳定性略差,容易被水中漂浮物堵塞,需要人工随时处理。
他们经过讨论,决定采用光电测沙的方式,研发一款适合黄河水沙条件的测沙仪器。
新仪器的工作原理不同以往,它利用光强度与含沙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核心算法模型,由此计算得到含沙量数据。
原理听上去简单,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
研发前期,研发团队实行“5+2”和“白+黑”工作制,团队成员放弃节假日,每天工作15小时。
他们以黄河泥沙为蓝本,收集了68万组原始数据,不断进行分析验证,进行了因子校准、多点校正、核心算法模型建立、特定波长光电组件选型测试等实验共计1853次,连续运行2304小时。
“我们的测控方式、核心算法都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新,是奔着全黄河流域都适用、真正实现全自动在线监测的方向研发的,这在国内国外都是独家。”谈到研发历程,研发团队牵头人、黄委河南水文水资源局高级工程师牛茂苍既感慨又骄傲。
历时3年,光电测沙仪终于出炉。
2020年汛前准备期间,光电测沙仪率先安装于小浪底水文站开展比测应用。“小浪底水文测验断面位置特殊,在小浪底水库坝下,每年调水调沙期间都会有高含沙水流出现,且含沙量变化剧烈,便于检验校核仪器的精准度,获得的数据比较有代表性。”黄委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孙建民表示。
2020年7月,小浪底水文站对光电测沙仪进行人工比测,取样38次,比测效果良好。2021年,光电测沙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有了这款“利器”,含沙量数据每6分钟一次自动传输到电脑系统内,可完整监测每一场沙峰的“起承转合”。
“以往我们怕漏过沙峰,需要不断取沙样,职工常常彻夜不眠。而且人工取沙样需要静置24小时才能处理样本,不能及时拿到结果。有了这仪器实时监测,不会错过沙峰,而且当时就能得到测验结果。”小浪底水文站站长陈志远说。
孙建民认为,光电测沙仪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冰期泥沙的在线监测、极端恶劣环境下仪器的使用等,都是他们未来打算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