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建造更为紧凑高效的生产用房……“工业上楼”新模式在上海铺开,多家“摩天工厂”拔地而起

工厂“登高”

本报记者 裴龙翔
《工人日报》(2023年10月17日 06版)

阅读提示

一桩桩酷似写字楼的高楼大厦内,集聚了生产、办公、研发和设计等功能,动辄六七层甚至更高的楼宇内,既能听到楼下机器开足马力生产的声音,也能听到楼上敲击键盘的声音。以往工业领域常见的“大平层”厂房,为何如今开始“登高”?

 

“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在9月举行的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金桥集团产业促进服务部副总经理张浩对投资商这样说道。

不少客商均好奇表示:“上海工业用地一向紧张,怎敢夸下海口?” 张浩的回答或许会让许多人惊讶——向“上”突破。他所在的金桥集团已在项目中规划了5栋最高80米的“摩天工厂”,尝试将产业业态与城市形态实现融合。

面对超大城市空间资源紧张的瓶颈,上海作为全国产业重镇,正加快探索产业用地多用途混合利用,推动工业发展空间从“平面缩圈”转向“立体增长”,“工业上楼”新模式正逐渐铺开,多家“摩天工厂”拔地而起。这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建造更为紧凑、高效的生产用房,也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舞台和空间。

打造“垂直工厂”

漫步在上海临港生命蓝湾园区内,一种奇妙的融合感始终伴随着参观者。一幢幢酷似写字楼的高楼大厦内,集聚了生产、办公、研发和设计等功能。在上海,有不少产业园已经“上楼”,不仅仅在临港,在闵行、嘉定等区,动辄六七层甚至更高的楼宇内,既能听到楼下机器开足马力生产的声音,也能听到楼上敲击键盘的声音。

以往工业领域常见的“大平层”厂房,为何如今开始“登高”?

“‘工业上楼’是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升级必经之路。企业不单单有生产制造的需要,办公、实验研发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提高产业土地的利用率非常必要,标准的厂房园区将会进化成为产业社区。”上海全球招商合作伙伴之一,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制造业负责人缪博文介绍,“按照最新容积率相关规定,工业用地、通用类研发用地容积率分别不得低于2.0和3.0。这意味着上海不可能再建单层厂房。”

然而,想要打造 “垂直工厂”,绝非简单地将楼层盖高即可。

张浩的讲述里就包含了园区对“工业上楼”提前所做的考量:“我们充分考虑了多重生产需求,结合‘工业上楼’科技研发、技术设计、封装检测等环节,打造综合高效利用的产业空间。”参照国内外成功案例及企业需求,张浩表示,目前明确了首层重生产、中区中试生产、高区轻生产与研发的基本格局,层高范围、楼板承重和电力供应都与需求相匹配,同时还设计了多元的垂直交通体系。

“工业上楼”既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也与当地的产业选择密切相关。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交流合作部的相关工作人员陈馨就格外看好相关项目:“目前上海正加快构建 ‘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的上海高端制造业,具备生产设备轻、噪音小、污染小的特点。”她表示,正是这些特点,极大程度释放了高层楼宇所需承担的承重和环保压力,与“工业上楼”空间创新模式十分契合。

上下楼成上下游

一间占地仅有一亩地的企业,产值能有多高?在上海金地威新闵行科创园,有家叫思慧德的企业可能会刷新许多人的认知。该企业运营总监徐龙河透露,这家主攻智能安防系统集成的企业,年产值达到了4000万元以上。

“寸土”产“寸金”的秘诀是什么?原来思慧德从2022年进入金地威新闵行科创园,把其完整产业链搬上了这栋6层高的楼里,从软件设计到硬件设计,从零部件生产到耐久度测试,全都可以在楼里完成,年产能达到12万套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工业上楼”,企业内部流程和外部协作变得更加合理顺畅。

“将参照张江科学城规划土地管理试点意见的创新举措,‘智造空间’项目适用产业融合管理要求, 允许混合配置工业、研发、仓储、公共服务配套用途等功能,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支持符合环保、消防、安全要求‘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的制造业企业入驻研发楼宇进行生产。”

当上下楼变上下游,部分企业仍有自己的顾虑。究竟自己的企业类型是否合适“上楼”?尽管园区内目前投入最积极的产业多属于“精密小轻”,不过,在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助理院长高晓伟看来,“工业上楼”其实并没有跨不过的阻碍:“从逻辑上讲,所有行业都能上楼。在德国,我们看到大众整车也上楼。”

经济因素也是企业考量的重点。在上海松江区小昆山工业园区内,食品企业乐芙娜作为首个尝试“工业上楼”的企业,车间的样貌已与周边截然不同。通过向上发展,厂房已经达到了4层共24米的高度。

乐芙娜董事长李天福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按照传统厂房建设,现有土地面积很难满足使用需求,改造尽管成本投入不小,但实际使用面积翻了三倍,企业还是享受到了实惠。

三年推出3000万立方“智造空间”

在国外,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电子行业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ASMPT,就在新加坡的写字楼内进行生产制造,5楼的空间集成电路专用焊接机,一台紧挨着一台,蔚为壮观;在国内,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是我国首个“工业上楼”项目,具备甲级写字楼和工业厂房双重标准。

借鉴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上海正奋起直追。

“力争三年推出3000万立方‘智造空间’,其中生物医药板块500万立方,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工业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 吴金城表示,“工业上楼”将助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创投联动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今年6月出台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要达25%以上。毫无疑问,“工业上楼”为大都市留住制造业提供了更多政策选择,上海在此方面也在着力打好各类优惠政策的“组合拳”。

记者了解道,近年来,一些合成生物、细胞治疗等曾经“出走”的项目已经有了重回上海的诉求。“有了这些载体,前些年外迁的生物医药企业很可能批量回归,它们完全能在上海实现从研发、小试、中试到验证、规模生产、总部办公等的全链功能。”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