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188】亚细亚的重逢
获得女子100米比赛金牌后,中国选手葛曼棋身披国旗向现场观众致意。本报记者 吴凡 摄
9月22日,应邀观看比赛的云南宣威靖外明德小学的学生和女足队员王霜合影。这是一所山村小学,踢足球是学校部分学生的爱好和走出大山的方式。 本报记者 吴凡 摄
10月2日,伊朗队选手阿里礼萨·米尔扎埃安(右)在杭州亚运会卡巴迪男子组比赛中向巴基斯坦队进攻。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9月25日,阿联酋国家奥委会官员萨吉斯(左一)在杭州亚运会淳安赛区亚运分村体验制作淳安县里商仁灯。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9月30日,杭州亚运会网球男子单打决赛开赛前,工作人员在清理场地。本报记者 吴凡 摄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10月8日晚,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内,在数字火炬手“弄潮儿”与现场观众的比心互动中,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主火炬缓缓熄灭。
从秋分到寒露,40个大项、481个小项的争夺填满为期16天的赛程。从北京到广州再到杭州,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第三次在中国举办。从2018年到2022年再到2023年,经历了新冠疫情和延期,这是时隔5年后亚洲大家庭的再聚首。
体育比赛有成绩和胜负,但体育运动的魅力与意义远不止成绩和胜负。拼搏、坚持、友谊、激励、交流……这个秋天的杭州,除了冠军和奖牌,还有诸多与之同样重要的关键词值得被记住。
“青春活力的亚细亚,每一刻激励我变化。”正如亚运会开幕式上反复响起的那首《我们的亚细亚》中所唱,一场成功的体育盛会,一定会在更长的时间轴和更广的范围中产生影响。
拼到最后一刻
10月3日下午,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迎来了跳水项目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与此前两年多里该项目比赛多次重复的“剧情”一样,中国选手全红婵和陈芋汐早早在分数上取得了大幅领先,最终全红婵凭借最后一跳的出色发挥总分反超队友,以2.55分的微弱优势摘得金牌。
赛后,等待全红婵和陈芋汐的记者占据了媒体采访区的大部分区域。与之相比,不远处的一角,在这场比赛里获得第三名的马来西亚选手潘德莱拉得到的关注少了很多。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潘德莱拉激动的心情,胸前戴着铜牌走到采访区,还没说话,她已眼泛泪光。
今年30岁的潘德莱拉在跳水项目中算是绝对的老将。早在2010年她就获得过广州亚运会女子10米跳台项目的亚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她获得该项目铜牌,那也是马来西亚奥运史上除羽毛球以外的首枚奖牌。
作为马来西亚跳水界的功勋人物,潘德莱拉对一枚亚运会铜牌的反应看似有些“过度”了。没想到,当记者问她为什么哭时,她的情绪更绷不住了,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
“距离我在广州亚运会获得奖牌已经过去13年了。13年后,很少有人认为我还能再登上领奖台,但我做到了。” 潘德莱拉这样说。
仔细看比赛结果,潘德莱拉最终领先第四名日本选手仅有1.2分,在铜牌之战中赢得不可谓不惊险。跳水项目运动员需要长年靠严苛的饮食、训练来保持体重,再考虑到13年间潘德莱拉经历的伤病、状态起伏,她的眼泪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从实力来看,潘德莱拉或许不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为了在比赛中跳出自己所能及的水平,她付出的努力并不逊于两位中国选手。
竞技体育是对人类极限的不断挑战,相比于直接体现在成绩和结果之中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有些时候,运动员在意志品质上的突破更加震撼人心。
10月7日,羽毛球项目女子单打决赛在赛会一、二号种子安洗莹与陈雨菲之间展开。安洗莹先胜一局,但因局中右腿膝盖受伤,她的移动受到限制。不过依靠实力和毅力,此后安洗莹多次扛住了陈雨菲的进攻。
隔网相对的另一边,陈雨菲自此前团体赛时腰部就出现伤病,每天要花大量时间接受治疗。尽管如此,在第二局比赛中,陈雨菲依然不断奔跑、加速、突破,将大比分扳平。
决胜局,双方体力均已见底,陈雨菲甚至因腿部抽筋无力跑动,最终输掉了比赛。赛后,观众把掌声送给了两位竭尽全力的选手,陈雨菲在接受采访时则坦然表示,拿银牌也很开心,“因为是自己拼出来的”。
拼到最后一刻,这同样是女篮决赛前中国队从教练到球员做好的准备。那场比赛中,中国队在前三节都领先的情况下,第四节中两次被日本队将比分扳平。最后13秒时,依靠一记突破上篮的绝杀,中国队最终以两分优势卫冕成功。
终场哨响,篮球馆一片沸腾。人们为之振奋的,是胜利,更是女篮姑娘们对胜利的信念和付出。
“无所不能”的“小青荷”
亚运会期间,在许多一闪而过的镜头中,人们都能看到赛会志愿者“小青荷”的身影。在这个总计3.76万人的群体中,负重最大的是吉祥物志愿者,他们要穿戴重达数公斤的演出服与观众、选手互动;动作最快的是球类比赛中的捡球员和“快擦手”,他们要与专业运动员比速度,找准时机快跑、快捡、快擦、快传;最容易“开盲盒”的是语言服务志愿者,随时都可能有记者拿着背景音嘈杂、口音各异的外国运动员采访录音来找他们“解谜”……
本次亚运会,参赛运动员和参与报道的媒体记者人数均超过了1.2万名,每天有超过20万人次的观众到各个场馆观赛。他们中每个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都可能是“找志愿者”,这意味着在“规定动作”外,“小青荷”们随时会遇到需要解决的突发状况。
采访中,亚运会主媒体中心运行团队志愿者主任张威分享了一个小故事。9月23日下午,两名外国记者在交通场站找到志愿者,希望后者提供一枚硬币,“他们要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谁去参加开幕式”。
这可让志愿者犯了难——习惯了电子支付,大家都没有了带钱包和现金的习惯。“最终,‘小青荷’几乎问遍交通场站附近所有工作人员,才找到一枚硬币。”张威说。
能不能提供一枚硬币,并不事关重大,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两位记者的“难题”。正是因为绝大多数“小青荷”完成了无数类似的细小、琐碎的工作,亚运会这台大机器才得以平稳运行直到闭幕。
亚运会志愿者招募时,有约1800名外籍人士报名参与,塔吉克斯坦人卓明最终入选成为一名“小青荷”。
2018年,卓明到浙江大学学了一年中国学,此后就留在杭州一家物流公司工作至今。记者认识卓明,是在位于杭州师范大学的排球比赛场馆内。在那里,阿富汗女子排球队创下了新历史——这是该国女子运动员首次参加亚运会团体项目。因为精通波斯语且对阿富汗女排有所了解,卓明成了不少媒体采访时的得力助手。显然,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支特殊的队伍,卓明也很高兴。
有趣的是,当被问及为什么愿意当志愿者时,这位已经在杭州娶妻生子的“老外”不假思索地回答:“在家门口办的亚运会,我当然要来帮忙。”
像卓明这样“模糊”了国籍的外籍志愿者,在亚运会上还有不少,和其他“小青荷”一样,他们是这场聚会中重要的凝聚力量。正如闭幕式上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对志愿者的称赞所言:“你们是杭州乃至中国最棒的体育使者。”
最强气氛组
亚运会开幕式上,一位“标兵”志愿者全场欢舞50分钟的视频在网络走红。网友一边心疼他“几个动作跳一晚上”,一边也感动于其展现出的热情。
后来,有记者找到了那位还是大二学生的志愿者,据他说,为了跳好那套气氛舞蹈,他和整个标兵组成员一起练了80多天。
同样在亚运会上“跳了很久”的还有浙江师范大学舞蹈表演专业研究生饶伊芮。在女子排球比赛举办期间,由饶伊芮担任领队的啦啦队承担了比赛间歇的暖场工作。为此,开赛前包括饶伊芮在内的14名队员进行了一个月的训练,“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练到晚上8点。”饶伊芮回忆。
对专业学生来说,跳舞本不是什么难事。但从封闭的舞蹈房到开阔的排球场,场地的变化给队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60°都有观众的眼睛,这意味着我们的舞蹈动作要尽量做到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到位的。”饶伊芮说,除了表演上的挑战外,情绪表达也是啦啦队日常训练的重点,“置身于球场中央,每一个队员必须调动出数倍于平日跳舞时的能量,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有队员开玩笑说,每一支舞都是竭尽全力。
亚运会期间,不少比赛场馆都有类似的啦啦队。在传统的啦啦操和爵士、拉丁风格舞蹈之外,每支啦啦队还会准备多种中国风舞蹈。10月1日,篮球比赛中场休息时,扮作“白蛇”“青蛇”的啦啦队队员在《青城山下白素贞》的背景音乐中进行了舞蹈表演。如此具有“杭州特色”的安排,从一开始就引来了现场观众的欢呼,场馆内的氛围也高涨起来。有网友笑言:“请注意,啦啦队随时可能整活儿。”
氛围感强,是杭州亚运会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象之一。其中,被称为“官方气氛组”的体育展示团队,凭借一首首恰到好处的现场音乐,在赛场内外多次出圈。
10月1日晚上,羽毛球男子团体决赛在滨江体育馆举行。中国队连丢一单、一双两场0比2落后时,现场响起了以逆流而上为主题的歌曲《逆战》。出任第二单打的李诗沣扳回关键一分后,DJ则选择播放了《通天大道宽又阔》,由于中国男团决赛对手是印度队,这首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显得格外应景。在中国队3比2逆转夺金那一刻,一首《我爱你,中国》让全场观众紧绷了5个多小时的情绪得以完全释放。
据了解,杭州亚运场馆的体育展示团队成员以90后和00后为主。为了在快节奏和瞬息万变的比赛过程中掌控场馆气氛,他们既要在赛前做足功课,又要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对此,一位在篮球场馆担任DJ的工作人员表示,看似轻松愉快的工作其实很辛苦,“但如果一首歌能够点燃现场,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
为每个人鼓掌
“看,斯里兰卡球员将球直接击打到界外了,这种情况下该队可以得到6分。”
“那比赛中守方可以做什么?”
“据我所知,守方可以通过投球击中桩门或在攻方球员跑动到位前接球来将对方击球手淘汰出局。”
“……”
9月25日,女子板球决赛现场。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该项目,记者临时找到一位自称“几天前刚搞明白规则”的志愿者了解情况,于是两个外行之间就有了以上对话。
本届亚运会后,板球运动刚被列为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中国少有开展,是相对小众的存在。然而就在记者采访当日,暴晒的露天看台上几乎坐满了观众。但凡有谁对板球历史、规则甚至战术略知一二,身边就会围着不少人来听“现场讲解”。“看不看得懂不重要,主要是感受亚运气氛。”好几个临时买票前来的观众笑着说。
“看热闹”的情形,也出现在卡巴迪比赛现场。这项有4000多年历史的运动如今主要在西亚和南亚地区流行。因为被认为与儿童游戏“老鹰捉小鸡”有相似之处,早在亚运会开幕前,不少中国观众就对卡巴迪充满了好奇。
10月7日,卡巴迪项目迎来决赛日,经过前几天的“恶补”,现场不少观众对比赛规则已有了基本了解。由于卡巴迪比赛过程中作为攻方的“老鹰”和作为守方的“小鸡”优势与劣势可能瞬间转换,因此大多数时候观众都是静声屏息,直到一个回合结束才会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最终,印度男女队包揽了两枚金牌。
有趣的是,卡巴迪虽然是一项高对抗性运动,又关乎分数与胜负,但无论场上还是场下,人们的脸上常常都带着笑容,仿佛这真的是一场让所有参与者都感到开心的大型游戏。
此次杭州亚运会,恰逢中秋国庆假期,一票难求成了许多热门赛事的常态。为了让更多市民现场观看比赛,不少场馆还临时增加了座椅。据杭州亚组委公布的数据,截至10月7日上午,杭州亚运会售票总数超过305万张,票务总收入超过6.1亿元。
在诸多亚运会场馆中,举办游泳、跳水比赛的奥体中心游泳馆和举办乒乓球比赛的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可谓是人气最高的两个地方。在观众的加油助威声中,中国游泳队创下了亚运会最佳战绩,跳水队延续包揽所有金牌的辉煌,乒乓球队也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比赛。
赛场边,观众的热情并不只送给中国的参赛选手。在游泳项目女子1500米决赛中,观众的掌声伴随处于最后一位的越南运动员“孤独冲刺”到终点。参加本届亚运会之前,阿富汗女排只短暂接受了一个月的集中训练。因为与其他球队实力差距过大,比赛中她们每一局都以较为悬殊的比分告负,但只要这支特殊的队伍拿下一分,现场观众就会报以热烈的欢呼声。羽毛球项目决赛日,男子双打是唯一没有中国选手参与的比赛,不过观众依然大声为两对选手加油呐喊。赛后,赢得胜利的印度组合为了表示感谢,将自己的球拍抛向了看台……
心心相融,@未来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游泳运动员张雨霏在泳池边遇到当时刚从白血病中恢复不久的日本运动员池江璃花子,两人相约来年亚运会再见。然而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个约定直到两年后才得以兑现。
9月29日,女子50米蝶泳决赛,这是亚运会上张雨霏和池江璃花子参与的最后一项比赛。最终带病出战的张雨霏赢得金牌,第三个抵达终点的池江璃花子则收获了本届比赛第一枚个人项目奖牌。
颁奖仪式后,张雨霏与池江璃花子相拥而泣。两人的眼泪代表的是友谊,是敬意,更是各自经历人生起伏后的惺惺相惜。
竞技体育的辛苦和残酷,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完全了解。正是因此,时隔5年再举办的亚运会上,激烈竞争之外,各国运动员也向世界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温情。克柔术女子87公斤级决赛后,赢得金牌的中国选手刘毅接受采访时喜极而泣,失利的伊朗选手扎赫拉·巴盖里见状立即上前亲吻并拥抱了她。羽毛球比赛决赛日,中国混双组合和女双组合先后获得冠军。社交平台上,泰国羽毛球运动员沙西丽连续发布了亚运会期间她与国羽选手录制的视频以表示祝贺。
赛场之外,亚运会还为参与其中的所有人提供了多种相互沟通、了解的机会。在亚运村综合诊所,中医推拿门诊每天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赛事进程中,许多外国运动员身上留下的拔罐印也成了他们体验过“神秘东方力量”的证据。
中秋之夜,亚运村开放了节日市集,投壶、猜灯谜、做月饼等活动吸引了不少运动员前来参与。一些首次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外国运动员现场就把相关照片和视频发布到个人社交账号上,希望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友分享异国文化的魅力。
类似的交流也存在于媒体记者之间。由于许多国家的运动员并不擅长英语,赛场边,由该国记者“兼任”翻译帮助外国同行完成采访任务的情形时常可见。每天深夜回媒体村的班车上,更是记者间聊天讨论的好时机。有人执着于给邻座普及小众运动的规则,有人仔细询问杭州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的使用方法……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随着跑向远方的“弄潮儿”化作满天星辰,杭州亚运会宣告结束。不过,16天里由汗水、泪水、笑容、掌声组成的故事还在以各自的方式延续着。
“心心相融,@未来”这是杭州亚运会对运动员的期待,是中国对亚洲大家庭的期待,更是亚洲对世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