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专利转化运用取得良好成效,但转化率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专利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从提升专利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发力,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优化市场服务,培育良好生态,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切实将专利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对于促进专利转化运用,我国做出了哪些努力?高校科技成果怎样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如何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在今天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有关部门就上述问题做出了解答。
有效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益
“近年来,我国大力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同时也要看到,专利转化率偏低、激励不足、机制不畅、与企业需求结合不紧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方案》的出台,旨在通过组织实施为期3年的专项行动,有效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益。
促进专利转化运用,能够切实将专利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对此,我国知识产权有关部门做了一系列工作。
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是促进专利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卢鹏起介绍,去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多措并举开展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截至2023年8月底,共有3.8万件专利推送至9.1万家中小企业,达成许可超过万项。
作为推动专利产业化的新路径,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工作也受到关注。为大力推动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从产品端发力,通过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和认定,引导专利质量提升和价值实现,加快专利产业化。
卢鹏起表示,为配合专项行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分产业领域集中认定一批经济效益高、专利价值贡献突出的专利密集型产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提高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的科学性。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9月,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超过四分之一。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重点从“提升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大因素着手,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提升成果质量,就是要求科技问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雷朝滋介绍,过去,只要发明人提出专利申请,高校都会按照既有程序协助开展专利申请工作,而推进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可以通过评估专利的应用前景决定是否应该申请专利,从而保留高质量、有转化前景的专利。
加大政策激励方面,倡导高校通过普通许可而非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转化,降低企业实施成本;鼓励以基本许可费加提成的许可费计算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许可费用,消除企业因过高的许可费用而产生的顾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申长雨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全面盘点存量专利,由企业对专利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价反馈,针对高价值专利,匹配政策、服务、资本等优质资源,推动高校精准对接,促进专利高效转化。
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与产业协同发展
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21%,专利申请积极活跃。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助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申长雨介绍,我国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布局建设了103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鼓励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8200多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70%。
作为产业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与产业协同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负责人任爱光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工作,累计培育2800余家试点企业;已遴选244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产业信息等公共服务,累计服务企业超130万家。
任爱光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方案》要求,从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做好高质量知识产权组合布局、强化重点产业链上下游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关键堵点,提升知识产权强链护链水平。(本报北京10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