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多些换位思考,化解政务服务痛点
当下,仍有一些干部有较强的重权力、轻服务的观念,以及“你们来求我办事,就得看我心情和脸色”的畸形心态。如果任由类似的观念和心态继续存在,诸如“中午锁门不让办事群众入内”的事便可能以不同方式不断上演,它们不仅有损政府形象、伤及民众感情,而且地方口碑、营商环境等也可能被贴上负面标签。
据11月14日红星新闻报道,11月13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黑龙江一“政务大厅全天工作6小时”且“中午锁门不让办事群众入内”,视频中涉事“政务大厅”门口挂着五常市医疗保障局的牌子,多名群众在室外等候,地上有较厚积雪。次日,五常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发布通报称,将在政务大厅设置休息等候区,并开始实行员工轮岗制度,保证工作日午休时间不间断服务群众;同时,继续增设预约通道,线上线下同时办理,提高办事效率。
从网友的点评不难看出,公众希望相关政务服务细节能更加人性化。类似事件反映出的问题值得讨论和反思。比如,个别地方和部门在推进政务服务的改进中,态度相对比较消极被动,有时不得不靠舆情热点来倒逼。
政务服务窗口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是群众关于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印象与评价的重要来源。一段时间以来,少数地方和部门习惯于“不安排不干、不曝光不改”,或是嫌麻烦,或是不愿舍弃某些利益,或是出于“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自保,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就拿近年来屡被诟病的“蹲式、踮式、趴式”服务窗口或柜台来说,只要监督触角还没伸过来、聚光灯还没照过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便依然故我,并不在意群众办事的便捷度和舒适度,群众办事还是该蹲蹲、该踮踮、该趴趴。至于舆论空间里的曝光和谴责,在这些单位及人员看来,那都是“说别人的”。
此事提示我们,“放管服”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务服务在实现便民为民利民上,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近年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最多跑一次”、节假日预约、特殊时点延时服务、“周末不打烊”等制度和举措,见证和推动了各地政务服务能力及水平的提升,也收获了百姓的认可和点赞。然而,新闻过后,由点到面的普及推广十分重要,让好的措施能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让更多百姓受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各地付出艰苦努力。
有观点认为,未来的政务服务“不仅要助人为乐,还要成人之美”,即群众办事不仅期望可以好办事和办好事,而且希望能够得到必要的尊重、关怀和理解。多些换位思考,打造更有温度的政务服务,是未来政务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必由之路,也是“放管服”改革的更高境界。办事点外有停车位、能提供对外复印、卫生间对外开放……有网友描摹了心目中政务服务更加完美的模样。尽管类似服务并非政务服务的主业、分内事,却是提升群众办事体验的好感项、加分项。
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能总靠“曝光一例,解决一例” ,不能光喊口号、只为“别人”鼓掌而自身却止步不前。客观地说,这方面,很多地方和部门不缺好经验好点子,缺的是对标对表先进经验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少一些模板化、套路化、程式化,让群众少碰“软钉子”、多享真便利。
当下,仍有一些干部有较强的重权力、轻服务的观念,以及“你们来求我办事,就得看我心情和脸色”的畸形心态。如果任由类似的观念和心态继续存在,诸如“中午锁门不让办事群众入内”的事便可能以不同方式不断上演,它们不仅有损政府形象、伤及民众感情,而且地方口碑、营商环境等也可能被贴上负面标签。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不能仅靠个体的自觉,也不能只讲奉献和情怀,它需要更多激励性举措,需要在“压担子”的同时“递梯子”,包括完善优化政务服务评价考核机制,给予更多容错机会和缓冲地带等。如此,相关部门及人员才能在政务服务的改进和完善上有动力、有底气地“拼”起来,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更好地被解决,政务服务水平及社会治理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