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适应需求契合规律的职校发展新路子
据12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搭建政府部门、职业院校、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新平台,将送学生到企业变为将企业引进职校,专业设置围绕就业需求转……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让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是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是促进职业教育的根本动力,政府是推动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面向大众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些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实践总结出来的职教规律。订单式培养,专业跟着产业走,政府部门、职业院校、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与这些规律不谋而合。
通过实行订单式培养,专业跟着产业走,政府部门、职校和用人单位紧密配合,确定职校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和就业方向,职校学生实现了学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用人单位赢得了产品升级和技术工人源头匹配的优势,政府部门解决了教育与就业“两张皮”的现象。
近年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演进,急需大量符合产业发展、新职业需求、有技术傍身的新型劳动者,职业教育被赋予重大责任和使命。为此,国家出台了不少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一些地方也进行了不少探索。比如,职校联盟将诸多专业通过联合集成,给职校学生增添了选择空间;技师学校、新时代工匠学校通过在职培训实现了产业工人技能的“升级换代”等。
不过,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依然在“老框框”内徘徊。比如,有些职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与就业趋势相脱节,新专业的设置跟不上时代,老专业的淘汰滞后;有些职校学生理论学习和专业实习相分离的弊端没有改变,实习无法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助力,一些职校生被当成了免费劳动力。这些客观上制约了职校为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做贡献的效能,也不符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时下,农民工回乡就业不断增加,产业转移向县域推进,新技术、新生产不断迭代,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产业工人的技术技能相匹配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一方面,职校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其要满足社会需求的难度在增大;另一方面,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的技术技能不能与产业发展和就业匹配,就业能力受到制约。职校急需走出一条契合社会需求,满足地方需要,提升职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新路子,专业跟着产业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实现专业跟着产业走,关键在于产业和专业从源头上匹配,在运行上合轨。比如,政府部门和职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更多依据地方发展需求和职校培养能力,既要有市场前瞻、为产业发展蓄力,也不能盲目跟风、扎堆建设热门专业;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要把专业对口率从政策指标转变为社会指标,从书面指标转变成实践指标,变职校推荐学生为用人单位上门求招学生;职校实习要考虑专业和学生的意愿,将实习作为完成培养计划和实现就业双促进的重要环节。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新风口、新赛道,期待各地能从订单式培养机制蕴含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中得到启发,走出适合本地、本校发展,契合职校内在规律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