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34小时,他们建起第一个板房安置点
一支带给人温暖与希望的“劳模力量”
距离积石山地震已一月有余,一支带给人温暖与希望的“劳模力量”始终让记者难以忘怀。
那一夜凌晨,6.2级强震袭击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一时间房屋倒塌、人员被困、余震不断……正在临夏州进行施工作业的党振峰带领团队,急行赶赴震中展开救援。
搜救行动结束后,他们在震后34小时,顶着零下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建起了灾区第一个板房安置点。此后十几天,他们又昼夜兼程,在积石山搭建982间安置板房,确保数千名受灾群众搬进温暖新居。
最先抵达重灾村的“橘色工装”
积石山县大河镇陈家村是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一声沉闷的轰鸣刺破了山村的宁静,强震和随之而来的余震,让这里地动山摇。
“有山村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电力和通信设施损害”“部分道路坍塌掩埋,急需工程设备” ……
“我是党员,也是劳模,关键时刻必须上。”持续传来的“急报”让正在当地施工的党振峰的心揪成了一团。19日一早,夜色尚未退去,作为中铁二十一局四公司临夏区域的指挥长,党振峰立即组建了65人的抢险救援队,携带救援物资,载着机械设备,冒着余震,赶往海拔2000多米的陈家村。
赶到陈家村时,天色微亮。当时的最低气温已达到零下15摄氏度。身着橘色工装的“党振峰团队”快速架起帐篷、点燃炉火、烧上开水、端出泡面,给36户150余名受灾群众送来灾后救援安置的第一缕温暖。
震后第一天,从清晨到午后,党振峰一面与村干部携手安置转移受灾群众,一面指挥机械设备清理废墟瓦砾。同时,对村里357间受损房屋的情况进行摸排,将第一手受灾资料上报给抗震救灾指挥部。
午后,一通电话又将他送上新的前线——“临近的大河家镇梅坡村急需400多间板房……”挂断电话,党振峰立即召集团队向梅坡村进发。
夜战梅坡村
“从兰州送来的板房,最快明早到达,今晚怎么办?”赶到梅坡村,面对新的难题,党振峰有了一个大胆想法——“拆”。他带领工友先将临夏地区几个项目部的职工板房宿舍拆卸,紧急送往梅坡村,应对夜间低温严寒。
19日晚10时许,第一批8间板房到达梅坡村村委会。这一晚,党振峰身先士卒,带领9名党员组成救援队中的“突击队”。经过一夜连续作业,20日上午10时,首批36间安置板房全部安装到位,此时距离强震仅仅过去了34个小时。
梅坡村建成第一个板房安置点的消息,让积石山灾区为之一振。
这一天中午,《工人日报》记者赶到梅坡村,只见4排板房在梅坡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整齐排列,板房内的火炉、床铺、电源全部安装就位。“还有160间板房,已经陆续运到,今天晚上就全部搭建好……”在一排板房前,忙碌的党振峰对记者说。
“确保孩子们正常开学”
21日下午,党振峰又接到新任务,在陈家村安置点再搭建300间安置板房。
为了加快板房搭建,中铁二十一局又紧急安排300多名职工加入党振峰的救援团队。
中铁二十一局是唯一一家总部设在甘肃的中央建筑企业。在甘肃、青海、西藏和新疆等地多年的施工历练,使党振峰摸索总结出一整套在高原高寒、大风戈壁地区的建筑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并因此获评2015年甘肃省劳动模范。
面对陈家村和梅坡村两地复杂的灾后环境,党振峰一面在陈家村指挥机械设备平整场地、协调彩钢板房进场,一面及时总结施工经验,加快施工进度,用最短时间完成板房安装。
到22日下午,仅用24小时,陈家村安置点的302间彩钢板房就完成安装,基本做到了10~15分钟安装1间,最快的仅需要5~8分钟。
23日晚,夜幕降临积石山,在梅坡村、陈家村的5处安置点,720多间板房整齐排列,但党振峰却累倒在了帐篷里,为让受灾群众尽早搬入板房,他自己裹着棉衣一直住在单薄的帐篷里……
28日晚,党振峰再次接到新任务,为积石山县6个乡镇的20所学校搭建255间板房。在灾后的两周时间内,党振峰带领团队共搭建了982间安置板房。
如今,党振峰正带领团队在积石山各乡镇开展受损学校的灾后维修。“要确保灾区孩子们下学期从板房搬入教室,正常开学。”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