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交站点提质升级,让城市更加“养眼润心”
“公交站点应尽量配齐雨搭和遮阳防晒设施,配备适当的爱心座椅;对现有的站牌和宣传画廊进行升级,增设电子显示器,运用信息化手段播报公交到站信息及交通拥堵情况……设置无障碍公交站台,铺设无障碍盲道,方便盲人群体出行。”——据1月21日《北京日报》报道,在近日召开的北京两会上,有市人大代表建议对全市公交站点进行普查,将公交站点升级工作纳入城市更新规划。
近年来,北京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北京市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包括“整治桥下空间183处、城市家具1万余处,规范拆除各类护栏900公里,精细化治理提升背街小巷1730条”。这见证了北京城市更新的坚实步伐,首都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城市治理愈加完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看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就是要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将城市发展重点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坚持“面子”“里子”并重,更加注重细节,让城市更舒适、宜居。这是民众所期所盼,也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应成为包括北京在内的诸多城市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为城市家具(城市户外环境设施)和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交站点的建设关乎城市形象,更关系到市民群众和游客的出行体验与服务便民化。据上述人大代表观察,北京很多公交站点还是简陋的“光杆”站牌,缺少相应候车设施。比如,缺少雨搭,乘客候车时要忍受日晒雨淋;缺少座椅,一些体力不好的老年人只能坐在马路牙子上,很不安全;不少公交站牌字体偏小,急需更新升级,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在其他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公交站点提质升级,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关键在于如何将资金用到“刀刃”上,让人民满意,实现效益最大化。
首先,要深入调研,对公交站点进行普查,将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逐一摸排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方。其次,对于具体升级方式,相关部门可深入各公交站点周边居民小区、企业,广泛访民情、听民声,主动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同时应多些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视角,从文化性、实用性、艺术性等方面出发,集思广益、统筹规划,找准最大“公约数”,做出既符合城市特点,又体现城市温度、让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此外,要坚持长抓常抓,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落实管维责任,确保升级后的公交站点保持美观实用。
城市之美,美在以人为本、美在细微之处。期待更多地方能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用心用情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升级,既完善“硬件”建设,又优化“软件”管理,在公共治理和服务领域趟出新路子,取得新成效,推动城市家具品质全面提升,让城市更加“养眼润心”,越来越美丽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