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因弹琴走红的建筑工受邀看春晚”】公益钢琴见证有温度的文化服务
新闻——据1月21日《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建筑工人易群林,曾因在街头弹奏钢琴的视频走红网络,近日,他收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等着你”邀请函,有机会前往现场、近距离感受央视春晚的喜庆氛围。拿到邀请函的那一刻,他激动得有些手抖,“像做梦一样,不敢想象人生中能有这样的高光时刻”。他说,我是一个喜欢弹钢琴的建筑工人,希望大家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
央视总台这份邀请函的背后,是对普通人努力奋斗的礼赞,也是对公共空间人情味以及城市公共文化惠民的肯定和鼓励。
公共文化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以公共文化空间为载体,以“社会大美育”为引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让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共同融入其中,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深圳构筑“十分钟文化圈”,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从场所到场景、从设施到服务、从智能到智慧深刻变化——2023年“五一”期间,深圳光明区邀请包括老易在内的一批建筑工人代表前往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参观、体验;不久前,深圳市全民艺术普及推广季——2023年度深圳十佳公共文化艺术项目、十佳共享艺文空间揭晓。去年,央视还曾播出名为《让“街头的琴声”温暖一座城》的报道,报道中称,深圳在街头摆放的公益钢琴提供了另一种感受城市发展温度的视角。弹得好或不好、是否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带给了公众快乐,公共场所的琴声可以传递温暖、引发共鸣乃至连接生活。
类似的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务实举措还有不少。比如,2022年广州提出了“公共文化共同体”的概念,这一理念在全国得以迅速推广,不少地方开始投成本、花心思打造公共文化空间,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在上海,大量小微公共文化空间涌现出来;在贵州,从“村BA”到“村超”再到贵阳“路边音乐会”,文体活动深入村边街头……
越来越多的文化服务背后,是精神的链接和情感的力量。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正是要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用性,让人民享有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不少代表委员都建议进一步促进空间赋能,打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期待如此愿景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