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2月08日 星期一

在我的城市漫步

李晓
《工人日报》(2024年02月08日 08版)

一座平时沸腾的城,临近过年时就陷入了安静。这是倦鸟归巢时分,一锅一年之中熬得最浓酽的汤,在灯火里等着团圆之人慢慢享用。我要来一场时下流行的城市漫步,绕着我的城市再走一走,这是我与一年农历时光的深情作别。

从我家楼下出发,就是大街对面的包子铺,女主人我称呼她曹大姐。曹大姐宽脸庞,快60岁的人了,面色依然如新鲜苹果一样红润。在清晨的天光中,坐在曹大姐的铺子里吃早餐,让我收缩困顿了一晚上的胃,重新开始启动。我的精神也随之焕发,又有力气融入这个城市的人流之中,去扮演一个生活里的小配角。

一碗乳白的豆浆,一笼汤包,这是我在曹大姐早餐铺子里的标配。她家的汤包,用乡下竹蒸笼铺上一层松苗在大火里蒸,我喜欢那腾着热气的刚刚出笼的汤包,一口咬下去,香浓的肉汁有些烫嘴,顺着喉管吞咽下去,舒展着我的五脏六腑。想起去年除夕夜,我来到曹大姐的店前,看到刚刚出笼的一笼笼汤包,那都是为提前预约包子的“老宝宝”食客们定制的。春节期间,曹大姐家的早餐铺子要停业3天,老食客们想念那一口汤包味儿,她就在除夕夜为他们再蒸了农历年中最后几笼汤包,让他们打包回家。

沿着曹大姐的铺子前行几百米,就是王大哥家的小百货铺子,我也是他家的常客。王大哥平时看起来有些木讷的样子,不过与他熟悉后我发现,他其实话不少,尤其喜欢跟人探讨有关航空母舰的话题。王大哥的百货铺子,供给着一家人日常生活的所需:油盐酱醋、灯泡、螺丝帽、撮箕、拖把、拖鞋、高压锅……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床上看一本古书,台灯灯泡里的钨丝突然发白,灯泡猛闪几下后就灭了。我起床,穿着拖鞋去王大哥家的百货铺子里买回一盏灯泡安上,温暖灯光下,我再夜读半小时后睡去。走到王大哥的铺子外面,我向他投去敬意的目光。这样的小店铺,真正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个城市里的人,在阳光下、星辰下、风雨里、雷电中从事的平凡职业,既是他们生计的需要,也满足了别人烟熏火燎中的生活所需。

在我的城市里,有家书店是我精神栖息的小岛,那是距我家400米左右的一家小书店。书店的主人是小雷,他用爱书人的情怀经营这家书店已有20年时间。书店里,大书柜摆着满满当当的书,感觉把房子也压得沉沉的了。我有时半趴在书墙里挑选书籍,恍然间真变成了一只蠕动的书虫。这书香弥漫的小书店里,墙壁里渗透的也是书香,与一个好酒之人嗅到老窖里的酒香一样勾人心魄。

这些年,实体书店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有时连交房租、水电费也困难了。有天我去店里看书,小雷问我:“哥,你说,我的书店还开下去吗?”我无语,此时的安慰与鼓励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我走出书店,小雷便给我发来微信:“哥,为了你们这些爱书人,我要坚持着把书店开下去!”我回复了一个字:“嗯!”春节假期,小雷的书店也不关门,让一座城在节日里也浸润着书香的滋养。在书店的进进出出里,我们这些爱书人,悄然吞食消化着各自的人生,一点一点打破着各自生活里竖立的壁垒,在对书籍纸张的摩挲、对文字的阅读里,对这个世界慢慢变得忍耐与慈悲起来。

我又走进巷子里,看望一扇紧闭的房门。平时的夜晚,这间光线黯淡的出租小屋里,一浪高过一浪的疲惫鼾声仿佛要穿透厚厚的墙壁。这鼾声大起的人,是我认识的来自乡下的民工周二哥。周二哥在城里干杂工,他干过建筑工地的泥水匠、修理店的电焊工、超市的搬运工。今年61岁的周二哥,垂着两个大大的眼袋,所有人生的艰辛煎熬,好像都在眼袋里累积着、沉默着。不过,周二哥豁达开朗,有一次他甚至安慰当时失意的我说:“兄弟,你要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我老家还有3亩多田地,可以回我老家种粮食养活你全家。”

腊月里的一天,我在车站送周二哥回深山老家里去过春节。老家有周二哥的牵挂,在村口蹒跚着腿脚张望的老母亲,老房子的房门在风中咿咿呀呀着等待团聚。在这个城市,我的心房不能盛放下所有人,但周二哥是绕不开的一个人。在车站送走周二哥回乡团年的那天,我的心里突然空落起来。周二哥,感谢你,在一座城市的繁忙运转里,你是一颗螺丝钉,也是一盏电灯泡。

我还要经过菜市场,它是烟火滚滚的生活里的打底,在那里,菜贩们一块钱一块钱地挣着,供给着万家灯火里的一粥一饭。我还要经过儿童医院,那里有新生婴儿嘹亮的哭声传来,响彻在春天里。我还要经过友人们灯影闪烁的窗户下,谢谢你们给予我的陪伴与暖心。

在新春里,让我们与美好的事物相遇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