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操作一体化班组提出,从海上作业平台下来后,操作手必须回到后勤服务基地维修设备,以修代练
“一盘沙”化作“一股绳”
“走,到基地练技能去!”常年在海上作业平台干活的固井操作手们,多了个操练技能的好去处——惠州作业支持基地。
过去,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深圳作业公司的固井操作手们工作、生活几乎是两点一线——海上平台、宿舍,宛如一盘散沙,难管理。该公司装备操作一体化班组创新提出,从海上作业平台下来后,操作手必须回到后勤服务基地维修设备,以修代练,不仅提升了工人技能,还将他们拧成一股绳,成为标杆班组。
改变“放养式”粗放管理模式,以正向激励为主;统一建立全员积分档案,实时动态跟踪员工技能水平;对落后班组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近年来,深圳作业公司扎实推进基层班组建设,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走进该公司惠州作业支持基地,探寻班组建设如何将“一盘沙”化作“一股绳”。
从“吊车尾”到“大满贯”
1月19日,在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的惠州作业支持基地,从海上作业平台下来的固井操作手三五成群,在装备操作一体化班组堆场保养、维修设备。
装备操作一体化班组班组长李成胜直言,过去,设备与操作是分开管理的,容易扯皮。设备损坏后,设备管理员认为固井操作手操作不当,而操作手则认为是管理员维保有问题。
为此,该班组创新提出实行装备操作一体化管理模式。出海回来,一线作业工人必须回到基地库房,进行设备维保培训。
在该班组,培训几乎不计成本。考虑到海上作业平台不具备培训条件,该班组为回到基地的作业人员提供大量设备操练技能培训,甚至允许他们将全新设备用于解体研究。
“过去年年垫底,如今一二三等奖全包。”谈起近年来的技能竞赛成绩,李成胜笑着说道。参加技能竞赛从“吊车尾”到“大满贯”,离不开该班组的正向激励举措。工人技改创新、比武获奖、参与重难点作业等,均能获得绩效奖励、职位晋升等额外奖励。
从井队泥浆小工到钻工,再到井架工、副司钻,31岁的李连杰仅花了两年。2022年5月到装备操作一体化班组后,他更是实现“二连跳”——成为中级固井工半年后,又获得中国海油第12届固井工技能大赛亚军,被破格评为高级固井工。他的工资也从350元/日涨到500多元/日。
“有了激励,大伙更有盼头啊!”李成胜说,一线作业工人有了归属感,才更有利于班组建设。
以修代练,提技又降本
装备操作一体化班组成立7年来,未发生一起因设备故障而耽误生产的事故,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160多人、300台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共同管理。”李成胜介绍,设备由班组的操作手、工程师共同管理,以修代练,而非有问题找承包商,最大好处就是提升了操作队伍技能、作业战斗力,节约了维修成本。
班组建设,不仅要管好人,也要管好设备。对于海上油田生产作业,设备出现故障,不仅影响作业时效,造成损失,还可能导致一口井直接报废。为此,该班组以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设备使用数据、维保负责人可追溯,对人与设备实行精细化管理。
他们还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去年7月,利用空当,该班组对设备600泵进行了一次大检修。翻阅资料、改装工具、分析研判、在线支持,维修人员4人一组轮番上阵,最终为期12天的大修顺利完成。此次大修变废为宝——一套液力端20多万元,一套变速箱50万元,节约了70万元。
“相比过去找承包商修理或是更换设备,如今靠操作手、工程师维修,除去奖励等费用,平均每年能节省超300万元维修费用。”李成胜说。
小班组,“大家庭”
惠州作业支持基地是一个集设备检修、物资出入库、技能培训、钻井液配制、化验技术支持等于一体的后勤服务基地,主要为南海东部地区油田勘探、开发中的钻井液、固井、EPS业务板块提供后勤支持服务。
“作业支持基地下分6个小班组,基地作为后勤保障部门,就是为各个班组做好服务工作,解决难题。”深圳作业公司作业支持基地班组长邱梦觉说。
以泥浆站班组为例,由于今年南海东部作业平台增多,作业量增大,该班组作业调整为两班倒。“太饿了,熬不到早上,只能半夜自己泡泡面吃。”该班组不少员工反映,晚班作业从下午五点半到早上八点,十多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撑不到去食堂吃早餐。
“为了让该班组晚班的6名员工吃上宵夜,我们专门找食堂沟通,提前预定,晚上11点半供餐。”在邱梦觉看来,每一位员工的合理需求都应该得到重视。
有意思的是,为了让各小班组融合成“大家庭”,作业支持基地经常利用员工技能开展特色小活动。在海上平台作业的时候,理发是一件难事。因此,在老家学过理发的青工桑景浩主动请缨当理发师,解决大家的“头”等大事。
“互帮互助更有利于提升整个班组的凝聚力。遇到困难,如需要修车、修电脑、家电安装等,大家都会直接在班组群里求助。”邱梦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