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2月26日 星期一

【热点思考】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撑

田永坡
《工人日报》(2024年02月26日 07版)

观 点

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取向,也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23年的人口结构数据显示,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1.3%;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是理解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质量的不断变化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在需求侧,科技进步对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也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取向,也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准确理解我国人口发展形势

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占比以及潜在劳动供给的变化。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15~59岁年龄段人口为89438万人,占总人口的63.35%,比2010年降低6.7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比2010年上升1.3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比2010年上升5.44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上升幅度提高了2.5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人口质量结构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对于改善劳动力供给质量和提高生产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2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这两个指标是衡量人口素质最为基础的指标,其上升趋势显示出我国在提升人口素质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提升劳动力素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各类教育在校生人数显示,2022年,全年研究生教育在学研究生365.4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3659.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84.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713.9万人。其中,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连续五年保持增长。

在需求侧,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为科学、系统地研究人口发展新特点和科技进步新趋势下劳动力供需的变化。

第一,科技进步的提速正在对劳动力的技能结构调整产生重要而复杂的影响。一方面,科技进步催生了大量的新岗位和新职业,扩大了劳动力需求规模;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带来了岗位破坏效应,一些使用落后工艺、技术的岗位将从劳动力市场上消失。第二,新技术改变了各个生产要素的组合运行方式,劳动者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依托数字技术开展的新型灵活就业大量涌现。一方面,用人单位的人才理念开始发生转变,由“为我所有”转变为“为我所用”,人才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松散”;另一方面,劳动者择业就业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部分青年劳动者倾向选择自由、灵活、挑战、个性的工作方式。供需双方理念的变化以及工作技术条件的变化,为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创造社会财富提供了更多可能。

科学设计劳动力市场供需管理

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人口等要素新发展形势下的重要战略选择,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综合施策。

一是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加强各项生育支撑政策之间的衔接,发挥各类政策的效用合力。加强零工市场建设,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开发适合生育女性从事、满足生育女性工作意愿的灵活就业岗位。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积极的生育观念和家庭观念。

二是提升人口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从战略角度系统研判未来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人才培育等工作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重点。立足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切实发挥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作用。围绕数字技术对劳动者技能需求的转型升级,及时研判需求变化,发布前瞻性、指导性的人才需求指南,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三是立足就业形式多样化和劳动者职业观念丰富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弘扬和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课堂,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信劳动,充分激发劳动者的创造价值。

四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岗匹配效率、汇聚各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破除妨碍劳动力顺畅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减轻人才在不同市场、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摩擦性成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汇聚强国建设的各类人才资源。

五是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老年人力资源工作的各项要求,逐步涵养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参与文明实践、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科教文卫等事业。挖掘各类老年大学、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资源,开发适应老年人特点的培训课程,创新施教模式,畅通老龄人口素质提升的渠道。完善支持老龄人口参与劳动的保险和权益保障制度,为老龄人口参与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