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民生领域立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让每一部法律都载民意顺民心
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推动解决残疾人、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修改慈善法,提高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今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一年来,立法工作充分发扬民主,凝聚立法共识,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在近3000名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中国残联副主席、福建省残联兼职副理事长王永澄代表是唯一一位盲人代表。谈到2023年9月起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他甚至能将其中的部分条文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
“之所以用心记录,是因为法条里装着我们残疾人兄弟姐妹们的心声。”2023年全国两会上,王永澄代表围绕盲人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议题提交了建议。3个月后,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他受邀列席会议,现场“见证”他的建议被写入法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永澄代表收到了环形装订、盲文版会议文件。用双手仔细摩挲着这些材料,他难掩激动之情:“这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一部推动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全体人员普惠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民生立法。”在今天下午代表小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王永澄代表这样说道。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落实。”王永澄代表期待,通过一个个细微的改变,让残疾人群体、老年人群体感受到民主法治的温暖。
2023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慈善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慈善法将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
“慈善本意是要做好事,对慈善法的修改和完善,就是要把这桩好事做到底,不能让它变成坏事。”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代表对此感触很深,“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慈善主体将不断增多,更好地守护这份爱心和善意,需要立法及时跟进。”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学前教育法草案,回应社会反映的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不足等问题。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代表十分关注“幼有所育”问题。她告诉记者,在调研中,曾有群众向她反映“入园难”“入园贵”等情况,现在这一问题逐步在得到解决。
“拿我所在的城区来说,‘入园难’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很高兴看到学前教育立法加速迈进。”黄花春代表也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未来希望学前教育的质量更高,普惠性更强。”
从业32年来,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主任齐秀敏代表长期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问题,帮助调解了300余起家事矛盾纠纷。当看到报告提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反家庭暴力工作情况报告,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她觉得自己长期以来对反家暴的呼吁有了进一步的回应。
“近年来,各地通过实行强制报告、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加强救助庇护服务等方式,推动反家庭暴力工作从制度层面落实到了司法能动的具体实践。”齐秀敏代表说。
让民主根深叶茂,让民意畅通直达。一年来,立法工作关注和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吸纳民意、汇集民智。
报告提到,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共45个,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6500多个,发挥立法听取民意“直通车”作用。24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0多万条。更多来自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立法为民的“金钥匙”。(本报北京3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