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墨色山水守匠心

本报记者 王维砚
《工人日报》(2024年03月25日 05版)

现场看穆家善临案作画,他用笔猛、狠、准,伴随腕、手、臂和身体的移动,笔端仿佛有一股气韵在笔墨间流动。一幅画作完成,他整个人已经大汗淋漓。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穆家善位于京郊的画室,探访他行走于墨色山水间的“艺术人生”。

小镇青年勇闯画坛

一位诗人形容中国画如同“脱缰骑险马,赤手提毒蛇”,这对于天性爱冒险的穆家善正中下怀。一方宣纸于他如同江河湖海,以笔为舟楫,他享受在波涛汹涌中乘风破浪的畅快。这也恰似他的艺术求索之路,有激流勇进的一路狂飙,也有历经险滩的艰难时刻。

1961年,穆家善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原赣榆县的青口镇,父母都是技术工人的他,从小就对绘画表现出了过人天赋。不过,命运之船并未载着他径直驶入艺术殿堂。

高中毕业后,穆家善先是在陶瓷厂当了半年画工,而后进入军营成为一名炮兵。直到1983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他的艺术之旅才正式启航。

1986年,还在读大学的穆家善在上海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1988年、1989年他又相继在南京、北京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一时间在业内声名鹊起。

然而,在艺术上求新求变的穆家善一心想要寻求更大的突破。1995年,美国马里兰美术学院邀请他赴美讲学,举办个人画展。这一年,他开始了旅美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生涯。

漂泊在外的最初几年,他画作很少,甚至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最艰难时,他一个星期只能靠几个馒头度日。当亲朋问及近况,他总是用“还活着”几个字回答。是的,活着就有希望。

熬过了至暗时刻,穆家善开始在异国他乡打开局面,他先后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应邀为海外名校的学生讲授中国绘画艺术,他的画作也得到国外艺术界的认可。2011年,穆家善被中国驻美大使馆授予“中国文化使者”称号,表彰他为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所作的贡献。

创新技法画胸中山水

2011年或许是穆家善艺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

这年春节前夕,一直想在创作上“自立新法”的穆家善苦闷到了极点。他给自己放了假,回国看望母亲。

探亲期间,他依然放不下手中的画笔。一次,难以冲破创作瓶颈的郁闷化作一股愤怒之情,他拿起蘸有枯涩焦墨的毛笔往纸上用力一戳,揉散开来的笔触“千毫齐发”,暗藏“钢筋铁骨”。穆家善一瞬间灵感迸发——“千毫皴!焦墨千毫皴!”

穆家善意识到,这些苍劲有力、笔笔生发的线条不仅是内心丰沛情感的投射,更是蓬勃旺盛的时代气息的写照。

一瞬而立的“新法”让他兴奋不已。他采用焦墨千毫皴技法迅速创作了20余幅画作。这些画作让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范迪安眼前一亮,当即发出画展邀约。当年5月,穆家善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焦墨山水画展,在国内画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焦墨,历来被认为是山水画中的一道险峰,因为减少了水的用量,对用墨、用笔要求极高。在业内人士看来,焦墨千毫皴技法不仅拓展了山水画的本体语言,也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疆界。

2012年,穆家善结束了18年的旅美生涯,以“长江学者”候选人身份进入大学执教,目前已带出十几位硕士生、博士生。

择一事终一生

尽管已经画了一辈子,穆家善依然匠心不改。

每天早起,顾不上刷牙洗脸,穆家善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画案前先写上一两个小时的书法。

此前,由于练习书画过于刻苦,他右手的5个手指3个都有残疾。有一段时间,为了练习笔力,他每天练字超过10小时,最疯狂时一天要练习16~18小时,颈椎和手都严重劳损。然而已经进入“痴境”的他,依然在手上缠上胶布固定毛笔继续练习。

“和不能作画的痛苦相比,身体上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穆家善回忆这段过往时说。

“笔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爱好书法的爷爷在小时候教他的朴素道理,在墨色山水间行走数十载,穆家善更加体会到,“艺术不能偷懒,千锤百炼是唯一通途。”

穆家善的画室坐落于京西山脉,四周名刹、古寺相连,一有时间他就会带着学生登山写生。临风听松,画奇石峡谷,沉浸其中,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