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来,程恩虎用一次次绝地救援践行消防战士的职责使命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最美职工】赴汤蹈火只为群众安康
这是一场踏雪破冰、营救生命的决战……
时间回到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
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甘肃省临夏州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程恩虎,率领全州160名消防救援人员,35辆消防车挺进震中,冒着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经过1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共转移疏散被困群众216名,成功搜救被埋压人员51人,最大限度拯救了遇险群众的生命,确保受灾群众安全与正常生活。
第一时间集结出动,第一时间高效救援,第一时间解决群众困难,第一时间投入灾后安置……这支救援队创造了地震救援史上的奇迹。
“轻点,再轻点”
“不好了,肯定在临近的地方”“震感强烈,迅速集结”……
拨通电话,调集队伍。地震发生后,伴随着地震带来的山摇地动,程恩虎翻身下床,强烈的地震将他瞬间推向了“前线”。
1分钟后,市区特勤、河州、东门3个站轻型搜救队10车60人接到集结命令;
5分钟后,在确认地震方位的同时,临夏州的临夏、和政、康乐、东乡等4个县大队和广通、刘家峡2个站的救援力量,快速朝积石山县方向挺进……
一小时后,临夏州消防救援支队160名消防救援人员全部抵达救援现场。作为抵达灾区的第一支队伍,他们兵分八路对大河家镇8个受灾严重的行政村展开搜救。
当时的灾区,房屋大范围倒塌,受灾群众从家里跑出来,聚集在空旷的地方,看到消防指战员及时到场,紧张的情绪渐渐缓解。
在大河家镇康吊村,消防救援人员发现,被掩埋在废墟中的一名妇女仍有生命特征。“当晚,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5摄氏度。严寒条件下,被困者的生存时间被大幅压缩,如果不能及时救出,极有可能因为失温造成二次伤害。”讲述当时的情景,程恩虎眉头紧锁。
然而,如果动用破拆工具,也极易造成人员伤害。“轻点,再轻点!”地震导致受灾区域大面积停电,加上余震不断发生,给黑夜中的救援带来挑战。救援人员几乎是用手一点点刨出砖瓦石头,一点点抓住受伤者的衣角。
幸运的是,在12月19日凌晨,地震发生两小时后,被困妇女被成功救出。
用最短时间赢得最好结果
到达震区后,程恩虎立即组织全勤指挥部人员,科学研判,深入侦查,迅速制定“精准搜救、先易后难、确保安全、全面排查”的救援思路。
各救援队搜索模组采取人工搜索、仪器搜索与犬搜索“三重确认”方式,开展网格化、地毯式全方位搜索,准确标定被困人员后移交现场;营救模组分点分组、交替轮换开展移除、破拆、顶撑作业,救助转移被困群众。
19日9时许,经过一整夜的奋战,综合研判后,程恩虎果断命令各搜救小组原地转为全面搜索,按照“人装结合”的方法,运用音频、视频、雷达生命探测仪、人工搜索等方式探测生命迹象,确保“探测一点、搜索一片”,不放过任何一丝挽救生命的可能。
19日16时许,历经7小时5轮次的全面搜索,整体救援基本结束,支队成功营救被埋压人员51名,其中生还30人,搜救遇难人员21人……
有人称赞:“你们在高原高寒的环境下,途中决策、精准搜救、全面排查,用最短的时间赢得了最好的结果,创造了地震救援史上的奇迹。”
“奇迹”并非偶然。这几年,程恩虎带领全州消防救援队伍时刻对标“主力军、国家队”的职能定位,不断锤炼“全灾种、大应急”的使命担当,始终紧盯辖区灾害事故特点,常思战、勤谋战、重实战,常态化开展多要素实战演练,严要求推进全员岗位练兵,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各类型灾害事故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全力备战,以万无一失的状态确保了队伍“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零火灾、零事故
全面搜救结束后,程恩虎将现场救援力量重新分组,组建了10个安置点消防工作小组,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解决灾区群众吃饭问题,他安排支队后勤保障人员制作牛肉面等食品,让大家第一时间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暖胃又暖心。
同时,他带领大家帮助灾区搭建帐篷、转运物资,开展防火巡查、消防宣传和隐患排除等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在震后第一夜能住进帐篷。
在各安置点,临夏州消防救援支队协助受灾群众搭建帐篷1894顶,转移防寒保暖、生活用品、速食食品等物资45余吨,搬运架设煤炉、电暖等取暖设施198处,协助安置点居民排除安全隐患245处,摸排受灾区域13500平方米,清除废墟淤泥2120立方米。
在受灾群众安置点相继安排好后,他们又在各前置备勤点成立微型消防站43个,组建安置点志愿消防队43支、人员433人,深入受灾群众集中居住和安置点,上门入户指导群众整改消除身边的火灾隐患,实现了安置点零火灾、零事故。
一次次绝地救援,一次次赴汤蹈火,正是程恩虎的青春履历。18岁应征入伍成为消防战士,21岁考入武警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临夏州消防救援支队基层队站任指挥员,28年来先后参与组织和处置各类警情6000余次,成功组织疏散救出300余人,程恩虎践行了一名消防战士的职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