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在馆中沉浸式游览,或在“云端”漫游,或参与研学活动——
博物馆持续点亮城市文化新生活
本报讯(记者赵欢)了解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博物馆日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集中展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近一年来,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各地博物馆持续“上新”,展现博物馆丰富多彩的“看头”,让人们在看中学、看中品、看中玩、看中享。
一批博物馆全新开馆,展陈有新意。一年来,殷墟博物馆新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等一批文博场馆开馆运营,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展现出博物馆建设、运营的新理念、新创意。殷墟博物馆新馆通过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展出近4000件出土文物,设立裸眼3D、沉浸式数字展厅、电子互动屏等,赋予文物新的表达方式,提升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广度、深度、精度,给游客带来更加直观的体验。与殷墟博物馆新馆一样,2月新开放的广安市博物馆,以具有沉浸式、多感知性的数字技术展陈手段,迅速成为四川的网红打卡地。
“云赏”博物馆,为市民游客解锁更多“打开方式”。2023年以来,随着旅游需求持续爆发,各地博物馆接连突破游客接待量历史峰值。为了让市民游客更便捷地游览博物馆、更好地理解博物馆文化,各地博物馆相继开发“云赏”平台,助力游客“云上畅游”。去年,三星堆博物馆小程序打造三星堆三维文物“云赏”平台,收录精品馆藏的三维形象数据以及超过1000件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图文信息,游客通过一部手机即可“云游”三星堆,零距离感受古蜀文化魅力。同样,陕西历史博物馆去年曾推出“解谜大唐遗宝”数字展览,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文物与历史文化信息,还通过在线解谜互动形式,为广大文物爱好者带来一段探索何家村窖藏之谜的神奇旅程。
研学教育成热潮,博物馆变身“第二课堂”。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一种生活新方式、社会新风尚,全国许多地方的博物馆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结合自身特色,制作推出一系列精品课程和教育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不少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边看展、边学习,通过立体鲜活的文物感悟文化传承。去年以来,河南博物院常设的研学课程《博物馆里“趣”寻宝》,吸引了一批批学生前来体验。学生携“寻宝图”进入展厅,依次寻宝,直至8个展厅全部参观结束后,研学老师对活动中涉及的文物进行解读,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
如今,走进博物馆的门槛降低了,博物馆和人们的距离拉近了,博物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普惠性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从线下展览到网上展厅,从“第二课堂”到文创产品,博物馆持续点亮城市文化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