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核电工会整合资源培育人才,助力职工由“工”到“匠”——
这家企业为何“学院扎堆”?
阅读提示
为培养造就更多技能人才,海南核电工会整合企业内外的优秀师资力量,在探索建立维修学院的基础上,创办多个工匠学院,多维度培训职工,有效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帮助职工加快实现由“工”到“匠”的升级。
“得益于公司的培训资源,让我原本需要5年才能拿到的关键敏感设备操作资质,现在3年就拿到了。”近日,在海南核电有限公司维修学院结业班上,仪表检修工刘旺洲对记者说。
近年来,海南核电工会整合资源,在探索成立维修学院的基础上,创办工匠学院,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重点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科技、技能水平,帮助职工加快实现由“工”到“匠”的升级,有效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人才需求催生“学院”
2021年,刘旺洲从学校毕业后来到海南核电。正值海南核电高速发展期,维修部门对外输出了大量技术成熟的职工,导致技术骨干人员数量骤减,如何帮助青年职工快速成长,成为企业当务之急。
对此,海南核电工会牵头,依托公司维修领域骨干人才,同时邀请海南核电总工程师陈建新、中核检修昌江分公司总经理凡传舟、浙江火电昌江分公司总经理屠列峰专家等作为特聘教授成立维修学院,培养和输出核电维修领域专家骨干、领军人才。
“以前主要是‘集中培训+师带徒’的培训模式,不光耗时耗力,培训成果也参差不齐。所以这次我们整合优秀师资力量,就是要蹚出一条缩短人才培养周期的新路径。”海南核电副总监胡冬清介绍说,通过3年的摸索,企业探索出一套“分层套餐式模块化”培养模式,在保持培训工作具备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同时,实现职工技能的模块化快速成型,并总结出沉浸式模拟演练法、可视化规程学习法、团队项目年度考核法等培训方法。课程包含基本功课程和高端检修技能课程,内容都是海南核电各领域精英多年工作经验的提炼,具有“对味”“料足”“管饱”“解渴”的鲜明特点。
“学院扎堆”实现多维度培训
“这个月我们化学学院开始培训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将逐步完成培训课程标准化和电子化转型”“这个月我们运行学院计划组织副值长、值长领导力培养,争取培养金牌值长和首席值长2~3名”……在海南核电的月度例会上,各学院负责人轮流汇报人才培养进度。
今年以来,海南核电依托维修学院的创办经验,在海南省总工会的支持下创办工匠学院,通过多维度培训造就更多人才。工匠学院下设维修学院、运行学院、化学学院和小堆国际培训中心,拥有师资176人,专业技术人员149人,其中正高职12人、副高职74人、高技能人才31人,已培训学员1100余人次。目前,海南核电维修学院拥有机械系、电气系、仪控系3个院系,还设置了教研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已培训维修领域班组长364人次,取得30多项专利和软著,并有10多项成果转化。
“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办‘培训超市’,重点打造技能培训实验室,复制现场和可能出现的工况,进一步培育壮大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海南核电工会主席邹益民表示。
创新工作室成人才摇篮
近日,吴成军创新工作室开发的运行稳态监视系统开始投入运用。这意味着,海南核电一个机组的三四千个仪表数据,只需要运行稳态监视系统监测参数,出现异常可以通过声音、灯光报警来精准定位异常参数,不用再像以往需要人工一个一个地去核查登记。
看着这一系统的投入运用,海南核电运行值长舒晓明和副值长顾兵兵非常欣慰。他俩是吴成军创新工作室成员,这是他们第一次全面参与设计编写的系统程序。
“近年来,我们规范创新工作室的管理和运作,更好发挥创新、育人作用。”邹益民说。
2017年以来,海南核电成立赵永生创新工作室、陈建新创新工作室等多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已获取专利100余项,多名职工获全国技术能手、海南省高层次“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在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中,海南核电还将技术改进、技术革新与技能比武等活动有机结合,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关键工作的研究改进工作,每年制定年度专项培训计划,组织开展专项学习、专项培训活动,目前已培养海南省高层次人才E类13名、D类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