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互助献血有偿化要多些办法
近日,北京市民李某的亲戚从外地赶到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做手术,手术需要用血,医生让家属在采血点献血400毫升。如果亲属无法献血,也可以“想办法”花2000元找人代为献血。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天津多家医院,都存在代为献血的现象。(见5月28日《法治日报》)
所谓代为献血,即有人在医院里发小卡片称可以“互助献血”:如果有患者需要用血但家属又不能献血时,发卡人可以找人代为献血,但要收取一定费用。显然,这是打着“互助献血”的名义搞有偿献血,甚至将献血商业化,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也背离相关立法的初衷。
我国献血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换言之,互助献血必须是在无偿献血的框架内进行。但在现实生活中,互助献血常常异化为有偿献血,甚至滋生出不法交易和违法犯罪产业链。为此,2018年起,北京取消了互助献血,但仍留了个口子,“实际运作中确实属于病情需要且有家属真实意愿,可作个别处理”。
互助献血有偿化难以遏制,原因很明确,即正常的血液供给不足。数据显示,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提高到2022年的1603.5万,增长48倍;每千人口的献血率从1998年的4.8‰,提升到2022年的11.5‰。然而,临床用血不足,仍是困扰医疗机构的大问题。
缓解医院临床用血不足问题,主要还是靠“开源节流”:一是,从患者主要输出地向主要输入地“调血”。在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不少省市均向北京等地医院调剂了血小板和红细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下一步,应根据患者就医大数据,进一步加大血液调配力度。同时,进一步鼓励爱心无偿献血,以此保障血液供给,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或者调配需要。二是,正如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中提及的,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院中,临床用血基本处于“紧平衡”状态,医生在手术中往往以精湛医术严控用血量,虽是无奈,也确有一定效果。
当前,为了保障无偿献血法律和制度的初衷,有不少业界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上针对打击非法互助献血行为、保障无偿献血制度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建立血液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等问题,提出建议。期待在多措并举之下,互助献血有偿化问题能够尽快被遏制,临床用血紧张的局面能够尽快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