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问题探讨】用好数字技术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许丹荔 王炳涵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03日 07版)

观 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大力提升创新型人才供给质效,以更大力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强大人才支撑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依靠创新型人才。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提升创新型人才供给质效,以更大力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强大人才支撑力量。

第一,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以思想引领为基础。要加强对各行各业创新型人才的思想引领,提升新一代创新型人才的理想信念,充分彰显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生机活力。聚焦人才强国战略,要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趋势,及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要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平衡好社会价值导向和个体发展需求。聚焦各行各业理论知识过硬与专业技术较强的青年人才,健全创新型人才服务培养体系,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着力锻造一批思想端正、能力突出的创新型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第二,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用好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让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同频共振,建立智慧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育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议题。在基础教育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欲。通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技术应用,保持领先优势。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推动学生养成创新开放思维,培养出一大批能够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的能工巧匠。

在数字化时代,创新往往与技术密切相关,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新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数字素养也逐渐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备技能。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可以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用新技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运用数字技术,从而提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三,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协同发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要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形成高水平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方面,要推进上下贯通衔接,实现各学段一体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是一项需要有序衔接与贯通的系统工程,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等特征,需要教育体系上下贯通衔接,形成一体化培养模式。要推进不同教育层次的有效衔接和规划,打通学段之间的壁垒,让各学段在招生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有效衔接,建立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双向贯通培养机制,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要把握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通过跨学科、学科交叉、学科贯通等方式,促进不同学段和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和融通创新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推进横向有序连接,深化产教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建设,也对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面向发展需求,围绕产业现状,在与产业或企业合作时打通人才培养和行业应用研究等关键环节,实现“点”上的链接、协同、贯通;在与行业企业和产业协同之间形成育人链条,整体发力,横向连接,推进教育内外部关系和组成要素的重构与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需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需要打破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构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之间相互融合、上下衔接和横向连接有序的共建合力,以实现产教要素的双向转化。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石河子大学)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