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一

【社评】给科学知识的分享更多流量权重

本报评论员 吴迪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04日 05版)

对知识营销类信息加强规范与引导,体现着我们对知识与信息传播的基本态度。让什么样的信息成为科普领域的主流、如何遏制不良信息干扰公众判断,包括平台等各方要多些积极探索。给科学知识的分享更多流量权重,将有助于我们共同守护真正的科普,助力科学知识的传播,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水准。

 

“转动眼球并配合远近距离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视度数”“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据近日新华社报道,近年来,一些夹杂科学概念、专业术语的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大肆传播,收割无数流量,博主借机兜售各种商品。这些貌似专业的伪科普短视频,煽动性强、迷惑性大、传播面广,让许多网民上当受骗,有的损失了钱财,有的还伤害了身体甚至贻误了病情。剥下网络伪科普的外衣,还科普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是广大网民的热切期盼。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是网友对伪科普短视频“装神弄鬼”的精辟总结。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博主经常以“科普”的形式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勾起人们兴趣或挑动起焦虑情绪,之后顺势兜售商品或服务。尽管对这类“伪科普真坑骗”,常常有机构出来辟谣,但当它们披上新的外衣或者换一个营销团队,仍能不停收割“韭菜”。

拽几个科学概念、扯几句专业术语,掩盖不了伪科普骗人骗钱的本质。伪科普信息轻则影响人们正确认知,重则可能威及生命安全。一些患者听信伪健康科普视频中的建议,随意停药、换药、用指定产品代替处方药等。一些博主摆出“律师”人设,兜售“用劳务合同规避劳动侵权风险”等“秘笈”,有人照办后引发劳动纠纷而被法院判处侵权,等等。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对未知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刚需某种程度上为知识营销创造了“风口”。同时,海量信息的冲击令一些人很难精准辨别信息的真伪。而相关视频的制作成本较低,可以换来可观的流量及收益。同时,平台和有关部门的监管有待完善,比如针对刻意规避关键词等行为尚无及时识别的办法,审核机制对专业领域内容把握不准等。

为遏制此类乱象,互联网领域有多项管理措施陆续出台,国家卫健委日前出炉一则通知,要求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不断完善健全治理涉医网络直播联合处置工作机制,并明确禁止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以职务身份直播带货,为医疗健康类信息加了一道保护锁。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伪科普涉及的信息主体点多面广、形式各异、话术“考究”、狡兔三窟,给有效治理提出了较大挑战。

整治这一顽疾,需要有关部门与时俱进扩充监管工具箱,平台企业利用地位优势积极行动。比如,用技术手段对冲伪科普视频的擦边行为,一方面,提升识别判断热点信息质量水准的能力,并配套响应机制;另一方面,赋予优质内容更多流量权重,用良币驱逐劣币。

近日,清华大学等高校十几名“学霸”在短视频平台开账号讲物理解题技巧,第一条视频就收获400多万点击量。他们与此前“不刷题的吴姥姥”账号科普物理常识一样,收获网友“相见恨晚”“全是干货”等好评。这些科学知识分享账号应该被平台多加关注并主动推流,为其占据知识分享领域的注意力份额提供必要支持,涵养公众对优质内容的欣赏品位。

某种角度上看,对知识营销类信息加强规范与引导,体现着我们对知识与信息传播的基本态度。让什么样的信息成为科普领域的主流、如何遏制不良信息干扰公众判断,包括平台等各方要多些积极探索。给科学知识的分享更多流量权重,将有助于我们共同守护真正的科普,助力科学知识的传播,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水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