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型劳动者⑧】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唐鑛 郑琪 张莹莹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10日 07版)

●观点

基于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市场之间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是新质生产力发挥经济推动效应的深层次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催生和形成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技术突破带来的生产力革新、要素之间新的配置方式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其中,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优化组合的过程就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

在劳动用工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性突破,必然会催生和形成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这种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通过资源的集成利用、生产主体的自主创造和协同演化进一步促进和催生产业生态链的持续创新和价值增长。因此,基于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市场之间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是新质生产力发挥经济推动效应的深层次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催生和形成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劳动关系带来颠覆性变革

传统的组织通常是科层制的金字塔结构,无论组织如何扁平化都是有边界的,强调中心化的组织原则。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带宽和智能三大技术迅速发展,网络型组织结构逐渐兴起。这样的变化会逐渐减少组织对员工的专业分工和级别制度的依赖,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化连接和情景化协同。

在网络型组织结构中,组织出现非框架、非结构、非固定的特点,组织层级出现扁平化甚至平台化趋势。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增加各个划小核算单位或工作小组尝试的各种可能性,促进组织创新,提升创新成功的概率;还可以给劳动者更多的决策权、自主权和主人翁责任感,在改善工作氛围的同时,大幅降低各种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

在网络型组织结构中,区块链技术、分布式技术和点对点技术的大量普及与运用使组织可以不再进行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各个次级单位彼此高度连接,网络型条件下各个点对点之间形成非线性的因果关系。

在网络型组织结构中,组织不再纠结于传统管理中的标准业务流程设计、组织架构与汇报关系设计。组织结构能够实现小团队之间的自发协同工作,打破常见的科层制管理氛围,让各个工作团队在工作中都能感受到自主权和满意度。由于组织内没有层级观念,各个工作团队更容易发挥群体智慧;容错度高,能够推动精益创新和快速迭代;员工关系和工作关系变为网状,日常沟通和执行变得更加高效;决策权分散到各个层级和小组甚至是员工手中,劳动者的参与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角色逐渐演变为生产过程中的积极协作者和价值创造者。

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的内涵和价值

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是一个自主运行的,以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工作量为驱动的分布式、去中心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劳动者自驱力显著提升,组织本身具有平台化、去中心化、无边界、无等级、以用户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特点。系统中的各主体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展协作,基本路径是平等参与、信息共享、协同行动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联动、协同和交叉。

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的参与主体包括企业及其组织、劳动者及其组织、政府、社会、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劳动者是实现组织目标和创造价值的主体,其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变得更加动态和灵活,工作也更加紧密地与个人发展需求相连接。雇主是生态体系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应通过与劳动者建立互信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支持劳动者的职业发展,充分激发其内在潜力。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规范生态体系内各方的权利义务,施行调解和诉讼等手段来维护各方利益平衡,维护生态体系内秩序的稳定。此外,社会、客户和各利益相关者也是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主体间的互动。

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是多元参与的整体性系统,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特征。差异性带来生态体系内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如差异化的生产主体之间根据不同的特点、优势进行组合,共同发展;多样性保障了生态体系内的丰富程度和整个生态的稳定性,一个拥有丰富的自组织、自驱动、自成长生产主体的生态体系能够带来体系的繁荣,也能够在面临风险时增加体系的弹性和适应能力。

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的行为互动模式更多表现为共享共生,每个主体都与其他行动者互相联结,在共同价值的引导下形成命运共同体。系统内不同利益相关者通过资源共享来互相联动,在生产过程中协同发展。劳动关系生态体系中主体的联结、协同和交叉实现了生态容量的扩大和系统产出的提升,奠定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物质基础。同时,劳动关系生态体系的产出由所有的价值生产者共同分享,实现生态体系内的共生共荣、共同增值,是和谐劳动关系的理想形态。

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的构建

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的构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首先要把握劳动关系生态的理念:劳动关系生态体系是包含多方主体在内的、与产业生态深度融合的体系,企业及其组织、劳动者及其组织、政府、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是劳动关系生态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共同塑造着劳动关系生态体系的主体框架。

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的构建要关注三个关键变化。其一,组织的数字化转型是形成劳动关系生态体系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能够保证情景化数据收集、分析和使用,是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市场之间互动的关键资源。其二,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结构是劳动关系生态体系的结构基础,在这种结构下,组织和个人都是生态中的有机体,组织和个人之间是相互作用、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其三,将劳动关系管理转变为人的创造力激发和人的价值最大化,劳动关系生态系统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激励个体的自主创新和产出,同时在价值衡量上保证人的价值最大化与生态的价值总量最大化之间形成正向循环。

此外,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需要密切关注新的价值分配规则的形成。这一过程需要对各个主体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科学、全面和公正的衡量,以确保价值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传统的价值衡量方法可能不再适用,需要引入新的评价标准和技术手段,以反映不同生产主体在知识、技能、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多样化贡献。在新的价值分配规则下,保障体系中各个主体的责、权、利相统一是构建良性的新型劳动关系生态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