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一

驾驶室搬到办公室 驾驶员变成“服务员”

无人驾驶矿卡“智”绘绿色矿山

本报记者 吴铎思 本报通讯员 马安妮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11日 07版)

阅读提示

依托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新疆各大煤矿正展开智能化建设。机器人、无人驾驶矿卡、采煤记忆切割机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投入到煤炭生产中,将矿工从艰苦危险环境和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茫茫戈壁,烈日疾风,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狭长地带,蕴藏着约3900亿吨煤炭资源。走进“黑煤山”,层层叠叠,伴随着熟悉的洒水车的声音,一辆辆运煤车不停作业。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新疆准东露天煤矿上入驻了不少“无人驾驶矿卡”运输车队。

“这些黄色的矿卡车由人工驾驶,西北部白色的车是无人驾驶的矿卡车。”国能新疆准东能源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副主任李涛指着露天煤矿西北角说,“现在矿上有21辆无人驾驶矿卡昼夜运输作业。”

据了解,位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露天煤矿已有400多辆无人驾驶矿卡正在采煤区作业。李涛介绍称,无人驾驶矿卡的投入使用需要稳定的5G网络,“正在规划增建5G基站,下半年还将增加一百多辆无人驾驶矿卡车。”

依托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新疆各大煤矿正展开智能化建设。机器人、无人驾驶矿卡、采煤记忆切割机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投入到煤炭生产中,将矿工从艰苦危险环境和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驾驶室搬到了办公室

上午10时,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露天煤矿采煤区,13辆白色无人驾驶矿卡车正在精准作业,负责“驾驶”它们的任彦青坐在距离现场几公里外的办公室内,一个酷似游乐设施的驾驶舱,刹车、油门、挡位一应俱全,三台荧幕显示器将矿车现场360度呈现出来。

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的宜化矿业准东五彩湾矿区一号露天煤矿面积44.8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储量在22.9亿吨,每年产能3000万吨。去年12月,宜化矿业根据矿区规模,建设了23个5G基站。今年4月初,来自两家“无人驾驶矿卡”企业的18辆车正式入驻宜化矿业露天矿区。

露天矿区受风影响,沙尘比较多,尽管洒水车不间断作业,仍有一些尘土。“无人驾驶矿卡车的使用,降低了作业环境对工人的健康影响,”新疆宜化矿业有限公司机电中心副总工程师何大成介绍说,“不仅如此,由于车辆智能化水平高,车辆出现故障后能第一时间反馈到维修组,等车驾驶到维修车间,就能进行替换,提高了维修效率。”

“收到!”对讲机的声音传出,坐在办公室的任彦青熟练地在工位上驾驶着一辆白色无人驾驶矿卡,操作其离开轨道进行维修检查。

“正常情况下,我只需要看着矿车的驾驶路线图,确保车距,避免发生碰撞。”任彦青介绍说,“遇到车辆故障,我就可以远程操控车辆行驶到安全区,以确保其他车辆的正常驾驶。”

除了负责远程驾驶的任彦青,办公室内还有两名调度员。仅三人、三台电脑、一面大型显示器,13辆满载50方煤炭的矿卡车井然有序地行驶,让人不禁感慨:“这妥妥就是将矿卡车驾驶室搬到了办公室。”

“无人驾驶矿卡的管理也更方便,从调度到维修仅需20人,车辆就能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不停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何大成介绍说,“现在我们有一片独立的作业区,方便随时对信号、车辆进行调试,为后续引进更多车做准备。”

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目前无人驾驶矿卡领域已有40余项专利申请,近3年年度申请数量保持稳定增长。

就地取“燃料”,动能更绿色

随着露天煤矿对无人驾驶矿卡车辆的投入使用,一家专门研究智慧矿山的企业也落户新疆准东经济开发区。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车间是拥有14个工位的组装车间,车辆的零件从内地集装运来,流水经过固定安装工位,最后就能组装成一辆无人驾驶矿卡车。”新疆跃薪智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帅介绍说。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三辆无人驾驶矿卡车辆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正面看去,蓝白色的车身,靠左有一间单独的驾驶舱,驾驶舱之后两名工人正在进行线路整理,顺着工人往下看,一个能容纳1100升M100甲醇燃料的油箱映入眼帘。

张帅介绍,这辆车使用的无人驾驶技术,能够在高寒、高温、高海拔的矿山地区全天候作业,“经过测试,甲醇动能的无人驾驶矿卡比纯柴油的矿卡车能省30%~35%”。同时,准东经济开发区有很多化工企业,甲醇燃料可以完全由当地提供,节能环保。

经过组装的车在工厂进行一周左右的调试后,将会陆续送往矿山。“第一辆车的调试时间会相对长一些,经过不断磨合调试,最终成型,这对于之后的车辆而言,大大提高了调试效率。”新疆跃薪智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芸说。

据了解,煤矿智能化建设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新疆以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为目标,推动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产业全面深度融合,推动煤炭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让矿卡驾驶员变‘服务员’”

随着矿山不断注入新技术,望着一辆又一辆驶入的无人驾驶矿卡,原本驾驶矿卡车辆的司机师傅有些烦恼。

“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员工有担心也是正常的。”国能新疆准东能源有限公司组织人事部主任邹成龙说,“从无人驾驶矿卡的推广应用和影响来看,我们也在进行人员的调整和转岗培训服务,确保每名员工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当前,国能新疆准东能源有限公司露天煤矿有21辆无人驾驶矿卡车在作业。据邹成龙介绍,每批无人驾驶矿卡在前期进入矿区工作时,“都会派一名安全员跟车调试,确保车辆后期的正常运行”。

当前,无人驾驶矿卡需要稳定5G网络和单独作业区,因此,大部分露天煤矿仍是采用有人驾驶矿卡和无人驾驶矿卡相结合的方式在矿区作业。

业内人士指出,煤矿智能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让设备都讲统一“语言”这样的技术支持,也需要运用于采、掘、机、运、通等主要系统的智能装备来支撑。

新技术的使用固然欣喜,而老员工的去留也成了企业思考的重点。从5G基站的建立到全部使用无人驾驶矿卡技术,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企业都是逐步推进的。一方面是做好前期工作,为后续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是给员工适应时间,培养有能力的员工提升技术。

望着露天矿区一辆辆来往的矿车,何大成说:“这意味着,这些驾驶矿卡的司机未来有可能成为服务无人驾驶矿卡的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