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一

重庆通过推动产教联合体建设,让产教融合走向更深入——

【职教实践进行时】不仅培养一线工人,更要培养一线工程师

本报记者 李国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19日 06版)

阅读提示

为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突破产教融合堵点难点问题,重庆通过推动产教联合体建设、职校专业设置匹配产业链需求等模式,让产教融合走向更深入。

 

今年是吴雨诗在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就读的最后一年,根据学校安排,她来到了中石化川维化工公司车间实习。“有一对一的老师带我进行系统学习,能学习到很多高端新工艺。”她说。

吴雨诗所在的学校是重庆市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的一员。如今,该联合体以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纳入长寿区2个政府部门、4所中职院校、7所高职院校、6所普通本科院校、12家科研机构和平台以及长寿区77家新材料领域规上企业。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表示,为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构建供需对接资源共建模式,建立多元共育人才培养体系,突破产教融合堵点难点问题,今年全市将力争推动组建国家级产教联合体1个、市级产教联合体3个、产业园区牵头的产教联合体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

产教融合走向更深入

当前,企业在奔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正面临数字化时代下“新蓝领工人”供给的断层危机,人才荒问题愈演愈烈。强化产教结合,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拓宽和延展数字化相关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正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所在。

产教融合,如何走向更深入?

作为重庆永川职业教育中心的实训教师,刘杨每学期都要根据学校安排到企业锻炼学习。“现在的工艺水平提升了,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前的东西给学生讲,就会和实际生产情况脱节。因此,产教融合十分必要。”刘杨说。

据悉,重庆永川区的职教院校先后选派1000余名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聘任6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深度实现产业、职教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

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重庆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现代服务、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

“我们不仅培养一线工人,更要培养一线工程师。”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马昱博告诉记者,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第一阶段推出基础课程,第二阶段会在线下企业进行联合培养,让同学们加入创新工作室中,实现会管理、能创新。

“专业设置+产业升级”适应新常态

作为科技公司的网络优化工程师,彭振来到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授课已经两年多。在重庆市,像他这样既有企业实操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老师还有很多。

天气放晴,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附近的半山腰上,人工智能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开始了实地上课。“如果在这里建基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翻书可找不到答案。”彭振说,“虽然‘三扇区’是标准架构,但是考虑到重庆是山城,存在信号遮挡,在这就要进行‘五扇区’装置。”

去年4月,重庆工贸技师学院设立璧山现代智造工匠(产业)学院。“学院毗邻许多企业,学院的学习和企业的实习可以更加紧密地结合。”璧山区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黄宝剑说,学院已经和18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在重庆腾晟电子科技厂,记者见到了尹传明,他是工匠学院二年级的学生。生产线上,尹传明动作娴熟地将一个零件打磨成型。“原来在课堂上学过,真正操作时就能学以致用。”尹传明说。

在工匠学院,这样的课程设置并不鲜见。“二年级就会安排学生们去实习。”工匠学院院长岳文全介绍,“这种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记者在位于永川高新产业园的国家级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了解到,联合体内致力构建专家、企业和高校“三助力”、师傅和徒弟“双元梯进”的“三助力双元梯进”技能育人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在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的补链强链。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在校3年,我几乎一半时间都在企业生产一线实习,许多工序操作都已熟练掌握。”按照培养协议,李尚豪从入校第二学期起便开始驻企实训。“去年还没毕业,我就通过实训考核,与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正式上岗半年后,我当上了生产线带班班长,工资涨到7000多元。”小李说。

“我们有8所中职院校、5所高职院校、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和2所成人教育学校,在校师生约20万人,2020年以来每年向社会输送约5万名技术技能人才,较好地帮助企业缓解用工难题。”重庆市永川区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负责人说。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相比其他类型劳动者,由职业院校培养出的技能人才既站在前沿,又文技双全,担当脊梁。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郭庆表示,产教共同体的成立是对国家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交通战略的响应,也是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现实要求,是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创新举措。

“订单班的学生,确实能干、好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西南招聘中心总监李新强感慨,“能不能围绕企业需求设置订单班,学校从学生入学起就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培养学生,通过产教结合的培养方式,让学生毕业即就业?”

“新型智慧工厂的出现,对学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挑战。经过几番调研协商,企业提出了产业链上的岗位需求,学校就积极增设专业、调整课程。”永川职业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办主任屈英迪说,学校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发展方向,新开设了汽车制造与检测、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与长城汽车等合作开办了2个订单班,全方位匹配相关企业需求。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