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一

传播学视角下的黄梅戏历史画卷

——陈继华《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读后

梅杰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23日 03版)

近期,陈继华推出《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书,以传播学为视角,提出一系列的黄梅戏传播中心,丰富并完善了黄梅戏的历史研究,让世人见到一幅相对客观、完整的黄梅戏历史画卷。这本书融通了陆洪非《黄梅戏源流》和桂遇秋《黄梅采茶戏志》,代表着中国黄梅戏历史研究的最新高度,甚至展露出经典之作的气象。

在《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一书中,陈继华先后提出以下黄梅戏传播中心:

第一,黄梅戏起源并初步形成于湖北黄梅,1949年以前,黄梅戏的对外传播以湖北黄梅为中心。在第一章《黄梅戏早期名称演变与水路传播》中,陈继华创造性地总结出“水路即戏路”一语,并绘制出早期黄梅戏对外传播的线路图。陈继华将早期黄梅戏的对外传播分为东向皖江传播区、西路传播区、南向环鄱湖区,形成一个以湖北黄梅为中心的传播圈,甚至远及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同时,陈继华对陆洪非提出的“黄梅采茶调”有着更科学的理解,认为它不只是民间歌舞,明确指出黄梅戏在湖北黄梅已经完成二小戏、三小戏和串戏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三打七唱的高级形态。

第二,黄梅戏完善并定型于安徽,“十七年”期间,随着电影《天仙配》上映,陈继华认为“上海这座城市俨然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梅戏的传播重镇,并催生了享誉海内外的黄梅调电影热潮”,推动了八九十年代大陆黄梅戏电影的接续发展。陈继华破天荒地指出上海和港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黄梅戏的传播中心,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随着新世纪多媒体兴起以来,黄梅戏传播朝着多元化形式发展,标志着黄梅戏走向音响化、音像化的深入发展阶段,并推动了黄梅戏歌曲化,表明黄梅戏的传播已经脱离地域化,走向多元化、全国化,进一步为黄梅戏走向世界化奠定了基础。

个人认为,本书的不足或缺憾之处在于,忽视了安徽合肥作为现代黄梅戏诞生地的历史事实。另外,为何安庆一直没有成为黄梅戏的传播中心?我认为,安徽安庆是湖北黄梅和安徽合肥这两大传播中心之间的一座桥梁。

可以说,陈继华的《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梳理了两百多年的黄梅戏播衍史,描述了传统黄梅戏如何走向现代黄梅戏,指出了黄梅戏的传播从地域化走向全国化、世界化,新媒体时代的黄梅戏传播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黄梅戏丰富的前世与今生。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