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一

豫剧沉浸式驻场演出在京启动

【视线】豫剧“进京赶考”期遇知音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王佳宁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23日 04版)

璀璨的灯火梦幻交织,酣畅的唱腔韵味醇美,脸上的油彩鲜艳灵动……近日,在北京河南大厦的“京园有戏”戏曲名家演唱会上,李树建、贾文龙、王惠、王红丽、金不换、杨帅学等戏曲名家和青年戏剧演员一同将豫剧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

“豫园、豫剧、遇知音”再次响锣启幕……这场演出拉开了由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主导打造的豫剧沉浸式小剧场北京驻场演出的帷幕,自此,每月三场的演出都将在北京河南大厦如期而至。

与传统戏剧演出形式不同,沉浸式剧场的舞台设计别出心裁,T字形的舞台让演员们深入观众之中,从各个角落走出,观众们仿佛也成了戏中人,在抑扬顿挫的调子中穿越历史的长廊,与生旦净末丑等戏剧角色一同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愁。

首场演出反响良好,北京站的观众中年轻面孔也更多,李树建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戏曲是演给观众的,没有观众,戏曲就失去了生命线。”据李树建介绍,戏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农村演出多,城市演出少;城市演出送票的多,买票的少。而作为拥有300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更是面临影响力有限,主阵地始终在河南的困境。

“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想要谋求发展,必须接受新时代的洗礼。”李树建带领团队仔细研究分析当前豫剧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探寻新时代适合戏剧发展的新的表现形式,最终确认了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改造方案。

在新的演出方案中,豫剧不再作为演出中的唯一剧种,而是要接纳吸收其他优良剧种,甚至是国潮元素,同时打破演员年龄、流派、地域的限制,广纳人才、互相借鉴,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戏剧舞台沉浸式的变革。

“让演员从台上走入观众之中,仅仅几步的距离,带来的感受却大不相同。”李树建认为,沉浸式的演出贴合现在年轻观众的审美,同时对于戏剧的表现力也十分有益,很有可能成为剧场困境的突破口。

不仅内容要创新,发展阵地也要突破。李树建提出了“豫园(上海)·京园(北京)·家园(郑州)”三步走战略,在北京、上海等演艺市场丰富、多元文化盛行、年轻观众汇聚的城市开展驻场演出,“我们想站到更高的舞台,主动接受市场检验。”他认为,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成果需要观众的认可,在更前沿开放地区站稳脚跟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能发现问题、突破瓶颈,从而获得更多被看到的机会。

自今年1月开始,豫剧先后进驻上海豫园、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开启每个月三场的驻场演出。此次在北京的河南大厦进行常态化的驻场演出,也意味着李树建的“豫园(上海)·京园(北京)·家园(郑州)”三步走计划落地生根。

“600年前昆曲进京,300年前徽班进京,如今豫剧进京驻场,我们称之为‘进京赶考’。”李树建表示,“进京赶考”不容易,但他相信,作为北方剧种的豫剧更容易被北方人接受。他期望豫剧能为北京“演艺之都”的建设增添多样的风采,同时,古老豫剧在突破传统观演关系的环境式、沉浸式剧场内,将驻场演出与更时尚的文化消费模式相结合,也能在和其他剧种的交流互鉴中培养更多观众,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