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厚实的工业“家底”、丰富的应用场景,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机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以“新”聚质 增强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刘旭 陈曦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24日 01版)

机械臂按规程移动,一边完成操作,一边快速抓取图像记录数据;AGV搬运车往返于工位和仓库之间,准确高效地将零件送至工位;中控室大屏实时显示着每条产线、每个环节的运行数据及状态……

这里是华晨宝马沈阳基地,也是宝马集团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在辽宁有138家供应商。2023年,公司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额六成来自辽宁。“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这么多门类的供应商。”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生产与技术高级副总裁昆硕说。

辽宁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特别是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产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厚实的工业“家底”、丰富的应用场景,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机遇。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沈阳、大连、鞍山、营口、盘锦、丹东等地,探寻辽宁产业发展的强劲“脉动”。

创新牵引产业升级

“拥有2000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专有技术,600项核心关键技术,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车间里,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站在企业自主研发的压缩机模型前底气十足,“我们一直保持行业领先,源于我们的‘硬科技’不断开辟出产业新赛道。”

2023年2月,沈鼓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台套9兆瓦级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在某海域海上平台一次投运成功。这使我国一举摆脱对进口压缩机组的依赖,填补了海上油气平台用压缩机的国产化空白,打破了外国厂家技术、价格、备件和运维等方面多项垄断。

近年来,辽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跃升发展,聚焦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推动先进装备向上突破、石化和精细化工向下延伸、冶金新材料向深拓展、优质特色消费品向专发力。

石油化工是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推动“辽宁沿海六市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协同发展,建设长兴岛——辽东湾——锦州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带”部署下,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内外协同合作向纵深发展。

在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石化、炼化、化工3个板块昼夜不停、飞速运转,通过管廊紧密连接,上下游流程联合、物料互供、能量耦合。在盘锦,辽宁挂牌了第一家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让更多的科创成果顺利产业化。辽河油田建成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助力稠油热采过程以电代气、提产提效和降碳减排。在辽东湾,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23年,辽宁省化工精细化率提升至46.2%。

“链主”企业集群建设

“17年前,益比奥(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的生产规模还很小,如今它已是国内同品类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在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公司生产运营部负责人刘涛介绍说,企业现有40余种药物成功上市,带动了当地千亿规模产业集群的发展。

像这样的“链主”企业在辽宁还有很多。“围绕优势产业集群,辽宁着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22个重点产业集群。”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母久深说。

通过建立省领导牵头、省直部门推进的工作机制,辽宁推动生产要素聚集和优化配置,集群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一季度,集群规模约1660亿元。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工业机器人增长8.5%,集成电路装备增长31%,新能源汽车增长46.5%。

走进沈阳微控飞轮技术有限公司车间,由航天级合金钢材制成的转子以每分钟数万转的频率高速旋转,一个个飞轮产品等待发运。微控飞轮是中国唯一一家批量化生产高速磁悬浮飞轮储能装备制造企业,也是全球技术领先的飞轮储能系统制造商。作为“链主”企业,微控飞轮正联合多家单位,为沈阳“储能之都”建设提供支撑。

“我们不怕失败,最怕的是走错方向。”公司总裁李文东说。企业成立初期,当地政府从科技奖励、政策支持、低息融资等多个方面给予扶持,让企业坚信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谁能想到,盘锦市为一家企业建设了供应链产业园。这家企业就是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做手机摄像头对焦马达。该公司董事长王迪介绍说,2023年,中蓝电子承接了国内各手机品牌摄像头马达国产替代90%的订单。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入驻上游配套企业4家,15项重点上下游产业配套项目将于今年进驻园区。

添“智”逐“绿”

25年来,依靠自主研发,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次改写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史——中国第一台CT、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DR……近年来,东软医疗又相继推出中国首台512层CT等创新成果,引领国产医疗设备不断迈向卓越与高端。

东软医疗高级副总裁韩东龙表示,高端医疗装备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超前布局让东软医疗又一次走在中国医疗装备制造的前列。

在鞍钢,企业开展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挺起‘钢铁脊梁’”的生动实践。

2004年起,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开始大规模、系统推动大孤山铁矿排岩场环境治理修复工作。石头缝里种树,缺土少水,鞍钢人就把树木种在装满土的柳条筐里。如今,抬眼望去,过去的尾矿库排岩场满眼翠绿、硕果累累。

“这张大屏的背后,是鞍钢自主建成的全球最大铁前一体化智慧炼铁中心。”鞍山钢铁炼铁总厂生产技术室区域工程师温利罡说。鞍山钢铁集控中心融合了分布在厂区内的28个操作室、104套控制系统,劳动生产率提升了32%。

向“新”逐“绿”,转“智”上“网”,依托高新技术,辽宁开始向未来要生产力。

如今,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管理典型模式和赋能应用场景,培育了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绿色制造单位。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