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一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 叶昊鸣 王悦阳 王聿昊
《工人日报》(2024年06月30日 02版)

民生之计,在于安民、富民、乐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社会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有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和民生福祉改善。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社会体制改革持续纵深推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自四川成都市的磨子桥地铁站出来,步行百米便是成都七中林荫校区。每天,这里的前端网课内容都会通过卫星信号发出,传输至云南寻甸县、西藏日喀则市等教育薄弱地区的学校教室中,许多孩子的人生轨迹因此而改变。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公平正义,是人类不懈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2021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会议多次研究审议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意见等,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顶层设计。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3.34亿人,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0.7亿人、2.4亿人、2.9亿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一系列改革成就效果显著,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强支撑,为创造美好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民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衡量发展、推进改革的新标尺。

面对人民群众的更高需求,更有力度的改革举措持续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调整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健全落实居住证制度、深化高频户政业务“跨省通办”……以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2019年以来已有5000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群众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大力气啃“硬骨头”,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

个税改革、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蛋糕”切得更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

加快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健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推动政法机关通过改革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精细的法律公共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丰硕的改革发展成果,记录着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温暖步伐,生动诠释了“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倾听人民呼声的最真实体现。

着力解决“急难愁盼”,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听了当地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力度、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的情况介绍,总书记给予充分肯定。

多渠道保障群众“住有所居”。目前,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新市民住房困难得到缓解,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从住房难等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持续推进民生领域重大改革和制度建设,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6月13日,民政部联合21个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外公布,这是全国层面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的首份总体性、系统性部署。通过为农村老年人编织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幸福“网”,让更多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从探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到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等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从理顺养老服务监管机制,到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一项项改革实招硬招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夯基垒台,以创新之举施改革之策,最美“夕阳红”的温暖画卷正在全国铺展开来。

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改革聚焦人民群众堵点痛点难点,着力补短板、锻长板——

相继启动实施单独二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做好托育机构卫生评价工作……着力提升服务质效,确保婴幼儿安全和健康,不断筑牢“幼有所育”的民生保障。

取消实行多年的药品和耗材加成、改革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减轻人民群众用药负担,一系列改革措施直击药价高、看病贵等痛点难题,药价虚高乱象得到有力纠治。

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国特色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创新完善。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聚焦民生领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直面民生改革中的“硬骨头”,找准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一系列改革方案不断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使人民生活发生真切变化,深刻揭示了改革为人民的真谛。

保持“时时放心不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这是全国超过22万名消防员心中始终恪守的铮铮誓言。

2018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为这支队伍立起了建队治队的根本指针,指明了强队兴队的目标方向。

始终绷紧防大灾抢大险这根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仅需要敢打敢拼的队伍,更需要适应新时代新特点新趋势,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2018年4月16日,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70号,一个将11个部门和单位13项相关职能进行整合和统一的新部门——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成立。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多年改革举措持续跟进、完善,事故灾害应急管理格局全面刷新。

开展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省级消防救援局统一挂牌……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稳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需要严守食品安全底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法治建设之快、政策措施之严、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食品安全”由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部分进行专门部署;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中向好的态势,大宗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超过1500项,农药兽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总数超过1.3万项……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持续增强。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基层治理是其中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

从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到以党建带群建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层治理;从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到发挥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将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体现在法律的制度设计中……

我国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营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转化为百年大党的生动实践,持续书写改革发展的美好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