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一

超1000张老照片记录广东东莞务工者与城市的共同成长

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重温奋斗青春

本报记者 赵思远 叶小钟
《工人日报》(2024年07月05日 07版)

阅读提示

6月3日至23日,广东东莞向曾经和现在的城市建设者发布老照片征集活动,并邀请入选照片的拍摄者现场观看音乐剧《东莞东》。这些投稿照片内容丰富多样,既记录着城市建设者们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展示了城市面貌的变迁。

 

“看完这部音乐剧,尤其是金虎手袋厂的画面,和财哥、罗招娣、王雪英3人的故事,我看到了这31年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要说的话太多了!”7月1日,罗文龙向记者回忆起看完音乐剧《东莞东》的感受,泪水盈满眼眶。

该音乐剧是广东东莞打造的原创作品,以大时代背景下无数在东莞奋斗扎根的平凡人为群像,讲述务工者与城市之间的故事。与此同时,东莞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活动,向城市建设者征集到超1000张珍贵老照片。罗文龙就是照片的拍摄者之一,受邀到现场观看音乐剧,与众多城市建设者一道在熟悉的场景中重温奋斗青春。

众多务工者南下打拼

一张略显斑驳的老照片上,一位男士带着老人和孩子,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涌口社区海月公园门口玩耍,那是罗文龙和母亲、女儿的第一张合影。24年后,罗文龙再次来到这里,拍下了同角度的照片,怀念在东莞打拼的岁月。罗文龙将这两张照片投送给此次举办的照片征集活动,成功入选。

1993年,罗文龙从老家四川南充踏上南下广东的列车。“当时交通不发达,火车班次不多,从四川到东莞需要先坐绿皮车到广州,再换长途大巴。”罗文龙说,踏入南方的第一站就是在厚街溪头。

31年来,无论是一线员工、业务员、采购员还是生产管理人员,罗文龙一直从事的都是鞋业制造。他所在的厚街镇位于广莞深经济黄金通道中段,凭借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成为东莞西南部的核心重镇。20世纪末,厚街成为外资鞋企代工生产的集结地,制鞋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务工者前来。

2000年,郑小琼也从四川南充坐着绿皮车摇摇晃晃来到东莞。她跟着几个同乡在一家工厂门口等待招工。站在200多人的队伍里排了一下午,还没轮到她,招工就已经结束。失落的郑小琼突然来了灵感,写下这样几句文字:“对于一个外地打工者来说,城市是这样一番风景:炽热而闪亮的霓虹,充满诱惑的梦境……外乡人将悲伤与希望嵌入它的躯体。”

东莞市文明办副主任邓珊珊介绍,彼时,“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名头响亮,东莞工业萌芽发展,无数工厂推动东莞加工制造业迅猛壮大,繁荣程度到了“村村都有工业区”的地步。

“可以说,当年任何一个来到东莞的人,都必然会和这三个关键场景产生联系:乘坐某种交通工具,穿过某条主干道,来到某个工业区的某个工厂。”邓珊珊说。

珍贵照片引发情感共鸣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46年里,全国有超2亿人来到东莞,在这里成长、奋斗、圆梦。这些人当中,有的已经离开了东莞,有的留在东莞安家,成为新一代东莞人。

6月3日,由东莞市文明办主办的“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征集活动正式启动,至6月23日结束。据介绍,活动一经推出便引发热烈反响。截至活动结束,主办方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超1000张投稿照片。这些照片的投稿者来自广东、广西、陕西、浙江、重庆、内蒙古等18个地区,甚至还有来自海外的网友积极参与。

“1995年6月就尝试过创业,但非常艰辛,最终出于种种原因还是创业失败了。”回忆起过去,罗文龙的语气变得沉重,当时女儿只有6个月大,妻子只能带着女儿回到老家。为了弥补创业失败的困惑和愧疚,他选择留在东莞继续打拼,直到2000年,母亲和女儿辗转数日,特意从老家前来探望他,父女俩才有机会再次团聚,这才有了海月公园门口那张珍贵的合影。

“很多在莞工作生活过的人都对这里有着深刻的故事和情感回忆。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形式组织大家重聚,一方面是以此为契机共同回首青春岁月,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者,另一方面也邀请大家见证城市的发展,体验城市的温暖和友善,成为新时代东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邓珊珊向记者讲述了此次活动的初衷。

建设者与城市共同成长

东莞东站、流水线上的工友、车间里的机器、人流如织的街头……记者在众多征集照片中看到过去的东莞景象。邓珊珊说:“投稿的照片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记录着城市建设者们在东莞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的展示出东莞城市面貌变迁。这些照片背后,是一段段关于奋斗、温情、城市发展的故事,它们共同绘就了东莞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24年过去,罗文龙照片中的海月公园已是商业发达业态多样,广场也重新进行了升级改造,充满了艺术气息。来到故地再次将广场定格的罗文龙,在两张照片的变与不变间感慨万千。他说:“不变的是依旧矗立在这里的弧形楼房,变了的是崭新时尚的外墙,多了些店面,那时的小树也已经长大。”

东莞站、东莞东站、东莞南站、虎门站……现在罗文龙和家人回老家,已经不再需要辛苦乘坐长途汽车和绿皮火车,发达的立体交通网和便捷的交通方式总能联结起东莞与家乡,让他的回乡之路舒坦不少。

“东莞在我的心里已经成了第二故乡,这座包容而美丽的城市,见证了我的努力,而我也见证了它的成长。”如今,罗文龙和家人都能享受到东莞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孩子和老人无须在老家留守。他说:“东莞是一座充满机会和选择的城市,我觉得自己已经深深融入其中。”

“寒溪、凤凰大道、铁桥、银湖公园、荔枝林、工业区、众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工友……他们成为我诗歌创作最重要的部分。”东莞的包容和友善,让郑小琼很快消弭了乡愁,融入了这座城市。

20年后,曾经在工厂门口徘徊的郑小琼感慨:“昔日的年轻人已近中年,依旧在朝着世界的方向奔跑着,如同东莞这座城市。”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