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一

从学习木器修复到开办木作博物馆

传承木匠手艺,小木工也有大情怀

本报记者 赖志凯
《工人日报》(2024年07月05日 07版)

“这根榫能不能提高一点?那根卯能不能降低一点?”“当然能呀,一点儿问题都没有!”7月4日,在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东下营村一个院子里,木工王文旺正和团队研究一款以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万方安和为原型的文创产品。

这个外表看起来不起眼的院子,内里还“藏”着北京第一家以中华木作为主题的民营博物馆——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主正是王文旺。他说,开办这个博物馆,是想让濒临消亡的木制品重新活起来,把老手艺传承下去。

靠木工手艺吃上饭

1970年,王文旺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农村的一个木匠世家。

小时候,父亲干木匠活时,他就在旁边叮叮哐哐地敲个不停,耳濡目染中掌握了木工技艺。“当时父亲觉得家乡地方小,想让我到大城市闯荡一下,学习更高水平的技术。”18岁时,王文旺在同乡的介绍下,带着自己的小工具箱来到北京东华门信托商店,学习木器制作修复。

当学徒期间,勤奋好学的王文旺想尽一切办法学手艺,慢慢有了一些小名气。然而,由于当时厂里的效益不好,王文旺不得已被遣散,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让他决定留在北京,自己接活儿。

“最难的时候没吃没喝,只能硬着头皮骑车到北大宿舍,向之前做过活儿的一户人家敲门。”王文旺说,对方后来看出是他,眼睛一下就亮了,因为家里有许多家具需要修,正为找不着王文旺犯愁呢!在这户人家踏踏实实干了18天,王文旺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随后又接了几单古董家具修复的活儿,也和一些顾客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有了这几笔资金,王文旺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开始专门从事家具修复。经过10多年的坚持不懈,他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并总结出独特的修复技巧,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

为留住器物开办博物馆

随着修复古家具的业务越做越精,王文旺的名气也在圈内传播开来。1999年,他被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特聘为木工工长,先后参与丰台区药王庙和宛平城等修复项目,故宫、颐和园等多家文博单位也经常邀请他参与古建筑及木制家具修复。

在这些修复经历中,王文旺得知许多有几百年、上千年历史的老物件流失海外,还亲眼看见有村民把一件黄花梨材质的桌腿拆了烧火。“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器物是经过几代人沉淀下来的文化。我能干的,就是能留住多少,就留住多少。”王文旺坚定了开办一个木作博物馆的决心。

经过10多年的筹备,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于2017年正式注册。上万件木制器物在7个展馆陈列,包括京城木匠展、度量衡展、大漆工艺展、二十四节气与农具展、三百六十行展、建筑展、运河文化展等50多个主题。“把它们放在这里,不仅是为了展示2000年来中国木工技艺的发展传承,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是学木工出身的,不要忘本。”王文旺郑重地说。

把老手艺传承下去

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王文旺开始挖掘每件木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以修复的器物为载体,他整理出上百个门类,研发了上百节课程(题),用于青少年教育与职工培训。同时,多次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传播木作技艺与科技,通过教授木作手工课程培养小工匠,以师带徒的方式提升年轻人的职业技能……如今,王文旺的木作课程已经覆盖北京多个区域。

另外,作为“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博物馆内还开展了多次职工素质教育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活动。王文旺说:“作为一名北京市乡村工匠,为乡村振兴做好服务是我的责任,目前已经带动周边上百名村民实现再就业。”

尽管精力主要放在了筹建博物馆上,王文旺的手艺并没落下,看到工人在修复老物件时遇到疑难杂症,他都会亲自上阵。为了更好地把博物馆的木制文物修复好,他还在2018年拜故宫修缮第三代传承人李永革为师。

除了修复传统家具和建筑、做好木作展览,王文旺还研发了现代新中式家具的制作技巧,先后带出100多名徒弟。“当年跟着我一起干的那些徒弟,现在都有所成就,有的还创办了自己的家具公司,在全国各地为中国木作事业作贡献。”王文旺自豪地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