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美丽中国,是画卷,也是答卷
盛夏时节,万物葱茏,生机勃发。
福建厦门,位于鹭岛西部的筼筜湖碧波荡漾,白鹭翩迁。30余年里,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这条曾经的“臭水湖”蜕变为“最美城市会客厅”;
青海三江源,连绵雪山和满坡嫩绿相映成趣、错落有致。在国家公园“一块牌子管到底”的有效保护下,“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晨雾里如梦如幻,满目苍翠。跨越半个多世纪,三代塞罕坝人在石头缝里植绿,为京津冀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高山之巅到大海之滨,生态文明的绿色交响在神州大地激荡回响;从东南沿海到黄土高坡,从莽莽森林到辽远草原,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不断铺展。
理念之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流水潺潺、竹林摇曳、远山起伏……漫步在浙江安吉余村,宛若置身画中。
20多年前,由于炸山开矿,这里的山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痛定思痛,村民们停掉了矿山,关掉了水泥厂,决定不欠“环境债”,换个思路谋发展。
“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调研,强调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靠着良好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试水竹林碳汇,余村走上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思路一变天地宽。小小山村之变,恰是中国大地上这场绿色变革的生动缩影。
聚焦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出台,构筑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
法治化进程加速。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既涵盖了各类自然系统,又对特定区域、特定流域、特定类型的资源采取了特别的保护措施,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密的法律体系。
制度体系不断织密。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出台空间布局方案;创造性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推动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排污许可、碳排放权交易、生物保护补偿等管理制度加快出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攻坚之举: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国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生态系统韧性和循环能力。
头顶的天空更湛蓝。《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接续出台。十年攻坚,力度空前,我国画出全球大气治理最快曲线。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32.9微克/立方米)约3.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9年下降了16.7%。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民邹毅坚持每天早上拍摄同一地点的天空。3800多张照片,从“雾霾灰”到“常态蓝”。他的镜头下,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百姓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强。
身边的河湖更澄澈。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行动不断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陆续打响;“河湖长制”让河湖管护难题迎刃而解。数据显示,相较于2012年,2023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27.8个百分点,长江、黄河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
“曾经,由于过度养殖、垃圾倾倒,五缘湾污染严重,是大家不愿意居住的‘风头水尾’。如今,这里蜕变为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厦门湖里区金山街道金林社区居民黄晓红说。
脚下的大地绿更浓。“三北”工程正在北疆筑起绿色长城,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一片片戈壁荒滩变身青青草原。一棒接着一棒干,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共生之道:“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近年来,我国以发展“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在严格的生态保护下,植被覆盖率达到88%,去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9天。然而,由于耕地稀少、交通闭塞,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
做啥能致富?结合生态环境优势,柞水县选中了木耳产业,聘请农技专家研发柞水一号至五号5个木耳原种,在全县推广智能栽种技术。如今,在好山好水的滋养下,木耳产业链不断延伸,“柞水木耳”品牌价值达到53.23亿元,位居全国木耳行业第一。
更多的“转化”和“改变”悄然发生、积厚成势。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节水节电……绿色生活理念成为共识;清洁生产、减污降耗、科技创新……绿色生产方式逐渐铺开。数据表明,中国正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同时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6.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过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60%以上。
在云南,曾靠山吃山的村民如今“守山护山”;在内蒙古,林业工人从之前的“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在福建,放下渔网的渔民加入了海上环卫工人队伍……事实证明,人与自然并非“你进我退”,我国走出了一条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双赢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美丽中国建设将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夏篇章,将不断绽放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