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出台《决定》通过制度性安排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产改”进行时】高技能人才工作将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
7月31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重大事项决定具有法律效力,通过制度性安排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激励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补齐高技能人才队伍制度建设短板弱项
截至2023年底,江苏高技能人才达到475万,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2.8%,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975人,为江苏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能力支撑。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为此,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决定》作为今年的重大事项,由省总工会承担初稿起草,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参与修改。
江苏省人大相关专工委、省总工会充分沟通、协商,统一总体思路:进一步激励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通过健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工作机制,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推动解决制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
《决定》明确,全省各地应当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工作、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业工作总体布局和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协调推进该工作。人社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编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其他相关部门单位、行业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有关政策落实和服务保障,做好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内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技能拔尖人才。
推动职业技能证书跨企业跨区域互通互认
《决定》围绕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等方面,对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
针对人才培养,《决定》提出,按照建设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要求,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积极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政策,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分互认制度,完善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做好对交通运输、快递、网约配送、电商、互联网、家政、护理等服务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工作。
就建立健全技能评价机制,提出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跨企业、跨区域互通互认。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及其他实体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选和资质评估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探索行业协会技能认证证书通用制度。
对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完整的职业,企业可以直接认定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对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进一步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可以直接认定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对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的高技能人才,可以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就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提出推广技能竞赛“一赛双证”制度,对人社部门、工会等群团组织举办的竞赛实行结果互认,对在技能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可以直接授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工会等群团组织相应的荣誉证书。
完善分配制度、加大表彰奖励力度
当前,存在不少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到制造业领域就业意愿较低,技能工人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不高等情况。对此,《决定》提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
在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方面,《决定》提出高技能人才可以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各地可以根据实际,对企业引进的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比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执行同等引才补助津贴政策。对企业在聘的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分别比照专业技术人员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享受待遇。
针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要求各地应当结合实际将高技能领军人才列入地方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按规定落实住房、户籍、子女入学、医疗、创业就业扶持等优惠政策,为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动开通快捷申报通道,在项目立项、经费支持、专利申报、成果推广等方面提供保障。
《决定》还明确,工会依法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维护高技能人才合法权益;组建高技能人才技术服务队,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等服务,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