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改”赋能 向“新”而行
本报记者 赵黎浩 本报通讯员 何永富
《工人日报》(2024年08月07日 02版)
日前,在云南普洱林达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工厂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供应东南亚市场的板材。不远处挑高搭建的劳模工作室外观醒目,一面面展示墙张贴着全体车间工人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成果。
在普洱市宁洱县,像林达木业这样通过激发职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来推动企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例子,不在少数。这得益于宁洱县总工会以“产改”实践助力产业工人成长采取的系列举措。
为打造一支与新时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大军,宁洱县总动员组织多家企业与科研院校签订校企协同育人协议,以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打通人才培养渠道;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3年先后围绕茶叶、咖啡等重点产业、行业,开展创业培训347人次,让更多能工巧匠“冒尖”。
同时,宁洱县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截至目前,宁洱县在建省级专家站1个、市级院士工作站3个、市级专家工作站1个,建成省级职工技师工作站1个,选派26名科技特派员到企业开展创新服务工作。
此外,宁洱县总还大力支持专家、劳模工匠、首席技师等“传、帮、带”。在普洱天恒水泥厂机修工段班组里,班组成员通过“传、帮、带”,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特长,为企业生产节能降耗发挥积极作用。该班组被授予2023年度普洱市“工人先锋号”。
据悉,“产改”实施以来,宁洱全县产业工人在“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逐年增加,2023年,推荐申报省、市五一劳动奖、工人先锋号10余个;完成职业技能提升补贴1490人次,开展“贷免扶补”扶持创业240人;为13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7.54万元……可感可知、可达可得的工会服务,让全县产业工人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激发了职工向“新”而行的积极性和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