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一

每日俯瞰百米高空,只为天堑早变通途

本报记者 陈华 本报通讯员 文良诚
《工人日报》(2024年08月13日 08版)

盛夏,高温来袭,热浪滚滚。塔吊司机赵双利戴上安全帽,穿着短袖工作服,胳膊上套着遮阳套袖,提着草帽和一大壶水,显得利落干练。

再过一会儿,她就要爬到几百米高空的塔吊驾驶室,那儿是她的工作室。

赵双利的家就在淮河岸边的安徽蚌埠市解放路上。打小,她就听老辈人讲,隔河千里远。上世纪80年代,她还是个孩子时,淮河上能够让行人通行的桥梁几乎没有。“我们家在淮河北岸,外婆家在淮河南岸,要去看望外婆,都是乘坐摆渡船,有时碰到大雾天气或汛期水流湍急停航,就只能看着宽阔的河面干着急……”

或许是小时候的记忆早已成为赵双利心中埋藏至深的愿望,如今坐在高高的塔吊驾驶室里的时候,赵双利的内心总是情不自禁溢满自豪感。

2021年9月,G329凤阳至蚌埠改线工程临淮关淮河大桥正式开工,这座大桥在千里淮河上,其跨度和规模在已有桥梁中均居前列。

大桥项目部有一个塔吊女工班组,赵双利正是其中一员。

本着挣钱补贴家用的朴素愿望,几年前,赵双利报名参加了塔吊司机的培训,经过严格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培训,她拿到了塔吊司机特种操作证书。

30多年前,蚌埠市解放路淮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桥建成时曾是亚洲第一斜拉索桥,被蚌埠市民形象地称为“拉丝桥”。它的建成结束了蚌埠市淮河两岸人民靠轮渡来往的历史。时至今日,368根斜拉索牵引下的解放路淮河大桥仍是两岸人民出行的重要通道。

“这座桥就在我家旁边,通车时人山人海。从那以后,我到外婆家再也不用坐轮渡了。如今蚌埠的淮河上更是不知修建起多少座桥梁了,没想到我也能为修桥贡献一份力量。”赵双利说。

塔吊司机需要在几百米的高空作业,驾驶室既是工作室又是休息室,工期紧的时候,塔吊司机需要一整天都在空中。“有时河面风大时,驾驶室左右晃动就像在坐过山车,挺吓人的,但是工作时间长了就习惯了。”赵双利觉得,没有哪一项工作是不辛苦的,当塔吊司机要一不怕苦,二不怕高。

架桥用的塔吊着实是一个空中巨无霸,即便远远看过去场面仍然十分壮观。在赵双利看来,驾驶这样的空中巨无霸首要的是不能马虎,至于难度倒在其次。

“每天我们的工作就是将施工材料吊上吊下,虽然是重复单调的工作,但是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我经常提醒自己,要胆大心细。”赵双利说,有时坐在驾驶室里,看着宽阔的河面上大桥一节节向前延伸,还是挺欣慰的,感觉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价值。

同样在淮河边长大的张海云是塔吊女工班组的司索。她对淮河的印象曾经非常不好:“小时候,我们要过河到亲戚家,只能坐一种叫‘等鼓’的水泥船和只能坐三四个人的‘小划子’。”

有一年冬天,张海云和父亲到亲戚家,坐着“小划子”过河。那天寒风呼啸,气温很低,老艄公的手都冻僵了,划桨不利落,差一点把“小划子”搞翻了。当时,张海云吓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司索工就是塔吊司机的眼睛。来到临淮关淮河大桥项目工地上干司索工之后,张海云和赵双利成为塔吊“搭子”。

赵双利在几百米的空中,有时候距离太远看不清下面吊装的情况,这就需要张海云通过对讲机指挥她来操作。“吊装时心要细,前后左右都要看好,才能指挥好。”张海云对此早已胸有成竹。

临淮关淮河大桥就在张海云的家门口。一想到桥修通后,桥北岸的村民们到桥南岸的板桥玻璃制造工业园区打工也方便了,张海云的干劲更足了。

李树娟也是一名司索工,她和张海云有同感,“我也住在河南岸门台子,我们凤阳盛产石英砂,桥南岸板桥那边的工业园区里有40多个玻璃制造工厂,我们村里好多邻居都在那里打工,他们都在盼望着这座桥能早日通车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