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208】输赢之外
巴黎大皇宫举行的击剑比赛。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
微缩版“同舟共渡”雕塑。本报记者 毕振山 摄
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在与荷兰女子曲棍球队进行冠军赛。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
埃菲尔铁塔下休息的人。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
许佳睿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受访者供图
乔治·瓦勒里游泳馆。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
蔡矜宜报道开幕式。本报记者 毕振山 摄
张虹与其他赛会工作人员。受访者供图
赛场外的观众。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
张仪彬和中国媒体记者。受访者供图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我们或是为运动员的精彩表现高声喝彩,或是为夺冠成功激动落泪,或是为失之交臂遗憾惋惜。
彼时,还有一群人,几乎在人们的视野中隐身,在高光之外,以“未被注目的”方式默默努力。他们的故事,不该被遗忘。
伊夫·迪马努瓦尔体育场上,中国女子曲棍球队与荷兰队的决赛刚刚结束。
26岁的杨榴站在场上,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银牌,追平了中国队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但她仍有一丝不甘。
此刻,女曲队员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有的队员流下了眼泪,大家都为获得亚军而高兴。但在颁奖典礼升国旗前,杨榴突然觉得很遗憾,“希望奏响的是中国国歌”。
这并非是巴黎奥运会的所有故事。2024年夏天,巴黎还有许多罕为人知的切面。在国际奥委会官员、志愿者队伍和赛会记者等群体中,同样有中国人的身影,他们默默用自己的专业工作与付出,谱写了一首难忘的奥林匹克香颂(注:来自法语,意为歌曲)。
不确定性
时间回到16年前。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曲决赛,中国女子曲棍球队输给了荷兰队,获得亚军。当时年仅 10岁的杨榴,通过电视观看了这场比赛。从那一刻起,曲棍球的种子在她心中种下了。
从代表家乡四川达州参加比赛,到2012年入选四川女子曲棍球队,再到2018年获得全国锦标赛第一名,杨榴的成绩单不断刷新。2018年和2021年,杨榴连续两年入选国家队,成为国内最优秀的曲棍球运动员之一。
但是,由于曲棍球项目在国内的关注度并不高,杨榴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国家队进进出出的经历,让她内心倍感煎熬。有段时间,因为没能参加国家队集训,杨榴的状态一度陷入低迷,“那段时间真的很艰难,感觉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他们一直鼓励我,让我不要放弃。为国家出一份力的心愿,也始终在我心中”。
很快,杨榴的努力有了回报。2023年,她入选杭州亚运会中国女子曲棍球队阵容,并最终和队友拿下亚运会冠军,获得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此后,杨榴一直在国家队训练和比赛。奥运会前的几个月,中国女曲辗转奔赴澳大利亚、比利时、英国、荷兰等地,连续高强度地参加比赛,同步备战奥运会。
巴黎奥运会开赛后,外界对中国女曲的期待并不高。小组赛第一场,中国队1比2惜败于比利时,第二场大胜日本,第三场又0比3负于世界排名第一的荷兰队。尽管如此,中国队教练安南的鼓励,让杨榴和队友充满力量,“教练说我们有优秀的技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的目标就是金牌”。
从小组赛出线后,中国队越战越勇,先是淘汰了强队澳大利亚,又迎来了比利时队。这场比赛,中国队首先取得领先,后被追平,直到23米球决胜(注:点球大战)以3比2胜出。“与比利时的比赛是最关键的,赢下比赛后,我们的自信心增强了很多。”杨榴说。决赛开始后,有荷兰记者惊呼道,“中国队像换了一支球队,打法凶猛,进攻犀利”。
或许,只有队员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有多少。由于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膝盖本来就有积液的杨榴出现了滑膜炎症状。每次打完比赛,她的膝盖就会水肿,去医务室处理消肿后,第二天比完赛又会肿,然后又得接着去消肿。
女儿连续几个月在国外比赛,杨榴的父母非常牵挂和关心,经常发来信息鼓励她。但是为了不影响女儿的情绪,决赛前两天父母并没有打扰她。看到女儿在决赛中的表现,他们既骄傲又心疼,计划等她回国后,安排一顿大餐。
“这16年的坚持,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站上奥运赛场这一刻。如今,能够追平前辈们16年前的成绩,说明我们未来可期。”杨榴说,未来她会继续打下去,下一届奥运会,自己和队友或许就是球队的“中流砥柱”。“决赛的时候我也曾想,一定要加油拿冠军,这样就能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开设的‘冠军班’了。”杨榴略显可惜地说。
跨越国界
设有紫色跑道的法兰西体育场里,来自中国的奥运会志愿者许佳睿正忙着给观众们指路。有人在找座位,有人在找厕所,还有人要买吃的,许佳睿在法语和英语之间来回切换。
今年21岁的许佳睿,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学生。2022年,法国驻华大使馆和中国法语联盟组织选拔巴黎奥运会志愿者,许佳睿报名并通过了笔试和全英文面试。后来,通过选拔的志愿者们,参加了法语联盟安排的免费法语课程和赛事相关培训。
志愿者的工作并不轻松。奥运会开幕后,许佳睿被安排到法兰西体育场当志愿者,负责在场内或场外给观众提供帮助。组委会只给志愿者提供一顿简单的餐食,其他食宿都需要志愿者自己解决。
不过,志愿工作中的惊喜和感动,也让许佳睿乐在其中。“在看台工作时,我最喜欢给观众拍家庭合影。”许佳睿记得,有许多观众找她拍家庭合影,她会帮忙调整光源、画面等,拍出的效果要比观众自己拍好很多,“很多人对我说,这是他们人生中拍过最好看的合影,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有意思的是,志愿者的绿色制服很容易被人“盯上”。除了问路或寻求帮助,还有观众想买走许佳睿的帽子。“那是一个非常幽默的老先生,进场的时候他就说志愿者的帽子很好看,问我哪里能买到。后来出场的时候又碰见他,他就说要买我的帽子,然后一直开价,最后加到500美元,见我还是拒绝,他才大笑着离开了。”
与许佳睿不同,今年27岁的张仪彬原来在法国留学,毕业后在法国一家能源公司从事采购工作。在她申请成为奥运会志愿者的过程中,曾有一项性格测试来分析适合她的岗位是什么,之后她就被分配到主媒体中心的运营团队。张仪彬会说法语和英语,还会一点日语和葡萄牙语,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这里正好有用武之地。
对于张仪彬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时间紧张。因为我已经工作,每次都得请假来做志愿服务。最忙的时候,我上午在公司上班,下午来做志愿者,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体力和精神上都有点吃不消”。
有天晚上快下班时,两个操着不熟练英语的人来到巴黎奥运会主媒体中心询问媒体包相关事宜。张仪彬一聊才知道,对方都是从山东来的记者。更巧的是,其中一位年纪大的记者竟然和张仪彬的爷爷家乡相邻、口音相近,“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问题解决后,这位记者送给张仪彬一个熊猫玩具,这是她收到的第一份来自中国媒体的礼物。“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他几年前去世了,而我出国这么多年,之前并没有太多时间陪在他身边。”张仪彬说。
志愿者队伍的友好氛围和不期而至的惊喜,让张仪彬倍感温馨。换徽章是大型运动会上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传统之一。上班第一天,张仪彬因为帮助了一位美国记者,随后收到了她在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徽章,紧接着就是第二枚,第三枚……到最后一天上班时,张仪彬收集的徽章已经有近40枚,她还因此接受了国外媒体的采访。
“现在这个世界冲突不断,但奥运会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谈到参与志愿活动的感受,张仪彬说,她结识了很多朋友,也对一些国家有了新的认识,“大家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真的有一种地球村的感觉”。
“奥运会让大家跨越了国界,抛弃了地域、种族、性别等外在因素。人与人之间都是在真诚地互帮互助,不计回报,这种精神特别值得珍惜。”许佳睿觉得,这次奥运会让她对法国有了新的认识,“有兴趣继续来这里探索,当然也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参与奥运会的志愿服务。”
记录遗憾
提到贝尔西体育馆,来自湖南日报的记者蔡矜宜至今伤心不已。
竞技体操和蹦床的比赛在贝尔西体育馆举行。由于中国体操男队队长张博恒是湖南籍选手,比赛开始后,蔡矜宜天天往这座体育馆跑。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体操男团决赛,中日之间在单杠项目迎来决战。在看台上观战的蔡矜宜紧张极了,“感觉心都要跳出来”。中国体操选手苏炜德两次掉杠后,蔡矜宜再也坐不住了,“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转眼又来到体操男子全能决赛,张博恒在第一个项目自由操上出现失误,尽管此后奋力追赶,最终获得一枚银牌。赛后采访时,蔡矜宜看着疲惫的张博恒,泪水湿润了眼眶。
“张博恒屡次冲金失败,我为他感到惋惜,也为我们湖南籍运动员着急!”在蹦床项目开赛后,蔡矜宜再次将希望放到了贝尔西体育馆。这一次,严浪宇在男子蹦床项目拿下铜牌。赛后采访时,看着开心的严浪宇,蔡矜宜逐渐放下了对于金牌的执念。
然而,惊喜似乎总是悄然而至。当蔡矜宜不再执着于贝尔西体育馆,拉夏贝尔门体育馆里却迎来了湖南首金。陈清晨/贾一凡在羽毛球女双比赛中夺冠,湖南籍运动员贾一凡为家乡打开了冠军之门。
由于蔡矜宜是湖南日报这次报道奥运会的唯一一名注册记者,有时候,她不得不一个人当几个人用。看比赛时要拍视频制作Vlog,看完比赛还得写稿子,蔡矜宜经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有一次我为了赶时间,租了一辆自行车。法国的自行车和国内的不太一样,没骑多久我就摔倒了,手机也摔坏了,但也只能爬起来继续骑往赛场。”
8月7日,是蔡矜宜最忙碌的一天,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天。她先是跑到巴黎西北边的攀岩赛场采访邓丽娟,晚上又赶到巴黎南部的举重赛场采访侯志慧,这期间还要第一时间把稿子传回后方。虽然“累得要命”,但当侯志慧夺冠时,她还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浑身颤抖”。
“在巴黎,每天暴走两万步和在地铁里迷路,应该是所有记者必须经过的‘洗礼’。与运动员相比,或许我们也算是比赛型选手。”蔡矜宜调侃道,由于中国选手夺金点多,中国记者不得不一天跑好几个赛场,“这样的高强度报道,对大家都是考验。”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总结本届奥运会时说:“16个日日夜夜,广大新闻媒体朋友与中国体育代表团同向发力、并肩作战,不辞勤劳奔波于各个赛场,通过一个个视频、一张张图片、一篇篇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记录了我国体育健儿的精彩瞬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自信自立、团结奋斗、阳光向上的良好风貌。”这,或许是对记者最大的认可。
同舟共渡
在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一座绿色的雕塑赫然屹立:
由高卢雄鸡和中国龙组成的中法友谊之舟上,“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手持《奥林匹克宣言》,脚踩荷花的“奥运女神”头戴橄榄枝花冠和弗里吉亚帽,一手托着和平鸽,一手与顾拜旦共举奥运五环。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又是国际奥委会成立130周年,是奥运会时隔百年再度回归巴黎,所以我希望用奥运雕塑传递和平友谊,体现中法同舟共渡60载,体现世界的美美与共。”雕塑作者黄剑谈到创作初衷时说。
现年62岁的黄剑出生于湖南。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黄剑就想为北京奥运会做些什么,多年致力于城市雕塑的她开始为奥运会设计雕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多年来,黄剑为9届奥运会设计了58幅作品,因其贡献突出而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奥运艺术大使”称号。
2021年,黄剑着手为巴黎奥运会设计作品。受限于客观因素,黄剑前前后后一共尝试了200多稿,持续对作品进行思考和完善。从最初的龙凤呈祥,不断改到了现在最终版的中国龙和高卢雄鸡比翼齐飞。
为了表达作品的意境,黄剑还另辟蹊径。她用了大约1年时间,首次在大型雕塑作品上创作出水雾效果,“当时这种技术只用在小工艺品上,由于没有合适的生产厂家,我们只能自己买来大量材料进行尝试”。
经过3年的努力,这件作品终于问世。作品的底座是一个太极图,由10500个黑白鹅卵石组成,与本届奥运会10500名运动员相呼应。
黄剑将作品介绍给法方后,对方非常高兴,认为这件作品很好地契合了巴黎奥运会的办赛理念,如在塞纳河上举办开幕式和男女平等,“法国奥委会当时告诉我,让我随意挑选地方放置雕塑,而且要选最好的地方”。巴黎奥运会前夕,“同舟共渡”这件作品从上海搭乘中欧班列,历经一个月到达法国,后被陈列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
“我创作的每件作品,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很难说哪个作品最好。其实,每件作品都有遗憾,每个阶段我的认知也在变化。正是这些遗憾推动我不断创作,我也会坚持用艺术传递友谊,让世界更和平更美好。”黄剑期待地表示。
中国声音
巴黎奥运会举重女子49公斤级决赛,中国选手侯志慧实现卫冕。她兴奋地跳上领奖台后,来自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张虹亲自给她戴上了金牌。
这一刻,中国体育的成长实现接续。
张虹曾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为中国速度滑冰夺得首枚冬奥金牌。2018年平昌冬奥会后,张虹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从此开始在国际组织中多次发出“中国声音”。今年年初举办的韩国江原道冬青奥会,张虹作为国际奥委会130年来最年轻的协调委员会主席,参与了赛事相关的多方沟通工作。
用张虹的话来说,巴黎奥运会是她第一次“全程全身心”地参与夏季奥运会。巴黎奥运会开幕之前,张虹出席了国际奥委会第142次全会,参与选出了2030年和2034年冬奥会举办地。“我曾亲自到这两个国家的城市去考察,然后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也是冬季项目运动员甚至是全球运动员的代表,投出了自己的庄严一票。”
奥运会开幕后,张虹的另一个主要角色是“颁奖嘉宾”。奥运会首金获得者盛李豪/黄雨婷、乒乓球女单冠军陈梦、中国女子拳击奥运首金获得者常园以及侯志慧,都是由张虹颁发的金牌。“这些运动员都很不容易,他们在巴黎展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为国争了光,我为她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工作之余,张虹也会去现场看比赛,为中国运动员加油。选手们在场上的拼搏和在场下的自信大气让张虹感慨颇多,“我们很多运动员在采访中都可以用英语交流,表现非常国际化,而且有大国风范。中国观众的观赛文化也在改善,大家都能看懂比赛,而不是简单地看热闹,这正是我国体育逐渐强大的表现”。
当然,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张虹更多地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本届奥运会。在她看来,巴黎奥运会作出了许多变革,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承,“那就是无论世界多么动荡不安,大家都能团结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下”。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同住奥运村,在共同的舞台追逐自己的梦想,“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奥林匹克运动,保护这个可以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舞台”。
在张虹看来,中国成功举办了许多大型国际赛事,包括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等,所以从场馆和办赛能力上看,中国已经具备世界领先的水平。“但与这些体育成绩相比,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话语权还不够大,我们还需要培养更多的国际体育组织领导者和参与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
回望巴黎的16个日日夜夜,张虹心中充满了不舍。但她深知,自己还有新的工作要做,还要继续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出一份力。“这六年来,我也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一起成长。”此时此刻,张虹的目光,已经望向了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和2026年米兰冬奥会,以及更加遥远的未来。